毛主席拒绝给烈士董存瑞题词,知道真实原因后,才知伟人高明 1956年,河北省隆化县的百姓心里装着一件大事。这一年,人们决定为英雄烈士董存瑞修建一座纪念碑,以表达全县人民对他的敬仰和纪念。 当年,23岁的八路军战士董存瑞在战场上舍身炸碉堡,用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战线的胜利。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国人,成为革命战争年代不朽的英雄典范。如今,战争的硝烟已散去多年,董存瑞的家乡人们却从未忘记这位短暂而光辉的生命。 在那个物质条件还很匮乏的年代,修建纪念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采购建碑用的石料,就要跋山涉水到外地去运。可隆化县的父老乡亲们却说:不管多难,也要为咱们的英雄修建一个永久的纪念!大家捐钱捐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纪念碑渐渐有了雏形,县委的领导却考虑到了一个重要问题:碑上总要有题词吧?可是请谁题呢?大家想来想去,就属毛主席最合适。毛主席是全党全军的领袖,又是董存瑞生前所在的八路军的最高统帅。请毛主席题词,那可真是莫大的荣誉啊。 县委一合计,就派出民政科的同志冀兴坡,代表全县父老前往北京,向毛主席请愿题词。冀兴坡这一走就是几个月,先是到中南海把情况一说,工作人员让他回去等着。隔了一阵,人家又让他到政务院找谢觉哉部长。 可把冀兴坡给愁坏了,一连跑了好几趟,题词的事还是没着落。他向家里打了好几次报告,说毛主席还没定下来,让老百姓再等等。县里的领导一听,那还得继续等啊,修纪念碑的事可一天也耽误不得。百姓们翘首以盼,都心心念念盼着毛主席的题词呢。 转眼到了1957年,整整等了大半年,北京还是没有准信。县里的工程早就开工了,冀兴坡一个劲地给领导写报告,他实在是等不下去了。好不容易盼来了六月,一张题词终于到了冀兴坡手里。他打开一看,好家伙,八个大字写得铿锵有力:"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冀兴坡仔细一看题词,右下角落的签名却不是"毛泽东",而是"朱德"。这是怎么回事?不是说好请毛主席题词吗?怎么变成朱总司令了?冀兴坡赶紧去问了主管此事的领导。 那位领导告诉他,毛主席收到了咱们的请求,但是他老人家考虑再三,认为自己不应该给董存瑞题词。毛主席说,董存瑞是一名军人,就应该由军队的领导人朱德总司令来题词,这样更合适。冀兴坡一听,更糊涂了。 要知道,毛主席可是给不少烈士题过词的。刘胡兰、江竹筠、雷锋……都有他老人家的亲笔题词。董存瑞同志的事迹多感人啊,怎么到他这儿,毛主席反倒不题了呢?冀兴坡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是因为董存瑞的牺牲离现在年代久远了吗? 领导接着给冀兴坡分析,毛主席这么做,可不是嫌董存瑞的事迹不重要,恰恰相反,这是因为毛主席太重视董存瑞烈士了。毛主席是仔细考虑过的,刘胡兰虽然也是共产党员,可她从来没在军队工作过,算是地方群众,所以毛主席给她题词合适。而董存瑞可不一样,他是一名货真价实的八路军战士啊。 军人的事,当然应该由军队的最高领导人朱总司令来题词。这既是出于对董存瑞的尊重,也照顾到了朱总司令的身份和地位。朱总司令是董存瑞生前的最高领导,也是一起出生入死的革命战友,由他来题词再合适不过了。 冀兴坡恍然大悟,连连点头。他算是明白了,毛主席这一番用心良苦。毛主席对烈士的事从来都是慎之又慎,他老人家不是不重视,而是重视到了极点,生怕有什么考虑不周的地方。 一个题词的事,毛主席都要反复斟酌,充分考虑不同人物的身份背景,既尊重烈士,也照顾同志,处处体现着一个伟大领袖的胸怀和气度。冀兴坡不禁在心里感慨,难怪毛主席能领导革命走向胜利,原来他总是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周全地考虑每一个细节。 冀兴坡慢慢明白了,毛主席拒绝给董存瑞题词,并非是怠慢了这位烈士,而是以他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董存瑞的尊重和纪念。毛主席以军人的身份、以战友的情谊,把题词的荣誉让给了朱总司令,这本身就透露出他对董存瑞的重视。 "舍身为国,永垂不朽",朱总司令的题词字字铿锵,表达了革命领袖对年轻战士的敬意和缅怀。冀兴坡抚摩着题词,仿佛又看到了那个为了新中国勇往直前的青春身影。这八个字,何尝不也饱含着毛主席对董存瑞的深深念想? 冀兴坡小心翼翼地把题词收好,准备回县复命。他的脑海中不停回荡着领导的话,毛主席拒绝题词,不是不重视,而是太重视了。毛主席对待革命烈士,总是考虑得无微不至,连题词都要斟酌再三,生怕有一点对不起烈士的地方。 冀兴坡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修建纪念碑的事做好,不辜负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殷殷重托,更不辜负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董存瑞用25岁的年华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如今,我们就用最恢宏的丰碑,来铭记他那短暂而璀璨的一生。
毛主席拒绝给烈士董存瑞题词,知道真实原因后,才知伟人高明 1956年,河北省隆
熹然说历史
2025-01-16 23:33:52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