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三万人被三十万敌军围追堵截,命悬一线。就在此时,一个年仅19岁的年轻战士提出

小牧童那小罡吖 2025-01-09 17:48:06

红军三万人被三十万敌军围追堵截,命悬一线。就在此时,一个年仅19岁的年轻战士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策,改变了战局的走向。凭借智慧与勇气,他让毛主席惊叹道:“军中有神人!”究竟是什么计策能在如此绝境中扭转乾坤? 1935年1月,寒风刺骨。战士们立于江岸,目光投向那湍急的河水,乌江水面翻涌着巨大的浪涛,仿佛嘲笑着他们的无力。在这一刻,时间似乎静止了,唯有耳边传来敌军的步步逼近声。这支仅剩的三万红军,面对的是蒋介石30万大军的疯狂追击。 此时,一个稚嫩的声音打破了沉默,“我有办法,能让我们过江!”说话的是一名19岁的战士,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但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叫石长阶,正是这个年轻人,凭借着自己从小的生活经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利用竹筏连成浮桥,渡过这道天险。毛主席听闻,感叹道:“军中有神人!” 乌江,这条红军前进的最后一道屏障,成了生死线。在敌人疯狂的炮火和江水的阻隔下,红军多次尝试渡江,却屡次失败。 寒冬腊月,冰冷刺骨的水让许多战士再也没能上岸,甚至连乌江两岸的船只都已被敌军悉数毁坏。再这样拖下去,后方追兵逼近,整个红军的命运岌岌可危。 当时,指挥官们急得团团转,工兵连连长王耀南也在不停思索着办法。搭建桥梁需要时间和大量器材,而此时留给他们的时间几乎是零。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之际,石长阶走上前,他的双手因为在江边砍竹子而伤痕累累,但这位年仅19岁的战士充满了信心。 “连长,用竹筏!我们可以用竹筏做成浮桥。”他的声音虽不大,却掷地有声。王耀南一愣,眼前仿佛亮起了一盏灯。他的经验告诉他,石长阶的主意或许是当前唯一的选择。 这个年轻战士出生在江边,从小就习惯了水上的生活,对于竹筏的使用如数家珍。他接着解释道:“竹筏在水里越泡越结实,而且竹篾比麻绳结实,我们可以用竹篾把竹筏连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浮桥。” 毛主席在得知这一想法后,拍案叫绝,当即指示全军配合石长阶的计划。红军将士们立刻行动起来,沿着江岸砍竹子、编竹筏,石长阶亲自指挥着这一切。 他的双手因不停编织竹筏而布满血口子,鲜血渗透进竹篾中,却始终不曾停下。他知道,红军的命运系在这座竹筏桥上。 第一批竹筏做好了,石长阶挑选了一批会水的战士,准备夜间偷渡到江对岸固定竹篾。当时江水已经接近零度,战士们脱下厚重的军装,一头扎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石长阶带头潜入水底,随着绳索一点点向对岸游去。 当冰冷的江水渗入皮肤,刺骨的寒冷像是无数钢针扎进了身体。 战士们的呼吸开始变得急促,双腿也渐渐失去了力量。然而,没有一个人退缩。敌人的炮弹在他们头顶呼啸而过,江岸边的密林中枪声四起。石长阶仿佛忘记了寒冷,唯一的念头就是将绳索固定在对岸的石柱上。 几次尝试后,浮桥终于逐渐成型。战士们来回在江面上穿梭,将竹筏连成了一道通天的桥梁,红军成功抢渡乌江。 这只是胜利的一半,敌军的火力开始加倍集中在这座浮桥上,炮火如雨般落下,打得竹筏桥四分五裂。石长阶和其他战士依然奋不顾身,在炮火中修补竹桥,每一次上岸,衣服上满是泥泞与血迹,但他们无所畏惧。 随着浮桥修复完毕,红军战士源源不断地通过竹筏桥抵达对岸。而此时,蒋介石的30万大军已经逼近江岸不足十公里,留给红军的时间只剩下几个小时。 在最后的紧要关头,石长阶和几位勇敢的战士主动要求留下来断后。他们明知敌军的炮火已经锁定了浮桥,但为了让更多的战士通过,毅然决然地挡在了最前面。 浮桥上的战士们在火力网中艰难前进,每一步都可能是最后一步。竹桥随着江水摇晃,时而倾斜,时而断裂,但战士们如履平地,石长阶依旧在江面上穿梭指挥。直到最后一批红军安全到达对岸,浮桥才彻底被摧毁。 当毛主席看到胜利的红军在江对岸集结时,他的眼中流露出欣慰的光芒。“军中有神人!”他感慨道,深知这场胜利的来之不易。石长阶的聪明才智和无畏勇气,为红军赢得了转机,也让毛主席看到了战士们中蕴藏的巨大潜力。 几个月前,这位名叫石长阶的年轻战士,不过是个普通的工兵。19岁的他,虽年纪轻轻,却已历经数场战斗的洗礼。 1934年底,湘江战役惨烈,红军损失惨重。经历那场失败后,红军不得不一路西进,向乌江推进。石长阶和他的战友们一边与饥饿和寒冷作斗争,一边面对国民党的穷追猛打。 在战场上,他从不畏惧,总是冲在最前线。面对困境,他没有抱怨,而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正是这种精神,让他在乌江边的生死关头,提出了那条决定红军命运的计策。

0 阅读:187

猜你喜欢

小牧童那小罡吖

小牧童那小罡吖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