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美国陆军上将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成为联合国军总司令,并迅速展开了针对中国志愿军的战略部署。李奇微吸取了麦克阿瑟失败的教训,调整了作战策略,更加谨慎并正视敌人的战术。通过对中国志愿军补给线的深入分析,他发现了志愿军的一大弱点:粮食供给不足。为了利用这一点,李奇微决定设下一个巧妙的陷阱,引诱志愿军进攻,从而消灭他们。
李奇微的计划是通过引诱志愿军向前推进,来迫使他们暴露在敌人的包围圈中。他特别关注了中国志愿军第九军团,认为这是最容易中招的部队。为了让第九军团进入陷阱,李奇微命令联合国军的第二十三军团与第九军团接战时要边打边退,诱导敌人深入。同时,他还指派大量部队部署在铁原一带,这一地区是志愿军重要的补给线,切断该地的交通线就能使志愿军陷入孤立。
在第五次战役中,第九军团指挥官宋时轮并未意识到敌人的阴谋。尽管他发现联合国军的阻击力量较小,感觉到战局有些异常,他依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通过电报向彭德怀报告。当时,彭德怀并没有立刻察觉到问题,直到第三军团指挥官王近山的电报让他警觉起来,才意识到事有蹊跷。彭德怀仔细分析后发现,李奇微正在使用类似中国志愿军的战术反向对付他们。
彭德怀迅速采取行动,指示宋时轮坚守原地,避免轻举妄动。同时,他向毛泽东发去电报,详细报告了第九军团可能遭遇的危机,并请求毛泽东指示。毛泽东迅速做出回应,明确指示“放弃救援”,让第九军团自行解决眼前的困境。
最终,李奇微的计划未能如愿以偿。由于志愿军的顽强抵抗和及时调整战术,李奇微的包围圈并未完全形成。事后,彭德怀和毛泽东回顾这一事件,意识到毛泽东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决策,避免了志愿军陷入更大的困境,展现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