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 年,一群学生闯入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家,将双目失明的他拖下病榻,暴打一顿。他的妻子用瘦弱身躯阻拦,却被无情推开。接着,他们在家中翻箱倒柜,找到的文稿被通通烧毁 陈寅恪,189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官宦世家,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更是晚清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由于家族的历史背景,陈寅恪自小便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博览群书,精通四书五经。 他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中国学问,还涉猎地理、历史、算术等多个领域,甚至能熟练掌握8种外语,其中以梵文和巴利文最为精通。这种东西文化的交融,使他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成为国学界的巨擘。 家庭的衰落以及戊戌变法失败给年幼的陈寅恪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父亲和祖父的政治失败,使得他早早意识到,光靠文化学问并不能改变个人命运。从20岁左右开始,陈寅恪踏上了艰难的留学之路,先后赴德国、法国、英国等多国深造,学习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同时汲取着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 1925年,陈寅恪回国,受聘于清华大学,开始了他在国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他的课程内容既深邃又广泛,涉及历史、文化、宗教、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受到了无数学子的崇敬与仰慕。 但在生活上,陈寅恪一直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独者。他从来不关心名利,也从不在乎文凭,毕竟他认为,文凭仅仅是纸上的东西,无法衡量真正的学问。他直到38岁才与唐筼结婚,后者是一个温文尔雅、坚韧聪慧的女子,成了他生活中的支柱。 陈寅恪的命运在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发生了剧变。1937年,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因国难家仇而愤然绝食,死于非命。 这一悲痛的打击使得陈寅恪的右眼失明,沉痛的丧亲之痛与身体的折磨让他陷入了深深的低谷。尽管眼睛逐渐失去视力,陈寅恪依然没有停下学术的脚步。他继续为学术界耕耘,继续在西南联大、香港大学等地教授和研究,直到完全失明。 他的妻子唐筼,不离不弃地守在他的身边,做他的眼睛,为他整理稿件,照顾他的一切起居。陈寅恪在失明后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学术追求,甚至在临终前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 虽然妻子唐筼日夜为他操劳,但陈寅恪却在某个时刻说出了令人心酸的话:“你啊,最好是能比我先走。”这是陈寅恪对唐筼无尽疲劳与辛苦的深切体会,也是他自己内心的无奈与不舍。 1969年,陈寅恪一家迎来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十年浩劫的风暴席卷全国,知识分子成了批斗和迫害的对象,这位学术巨擘也未能幸免。年近八旬的陈寅恪,早已是双目失明、病弱不堪的老人,他的腿疾更使他长期卧床不起。这样一个身体衰弱的老人,依然没有逃过暴力的凌辱与摧残。 那一天,一群身份模糊但行事凶狠的学生闯入了陈寅恪的家中。他们来势汹汹,推门而入,寒冬的冷风裹挟着恶意扑面而来,屋里的空气顿时变得冰冷而压抑。几名年轻的暴徒二话不说便冲向陈寅恪的卧室。他们手持棍棒,大声叫骂着,完全无视病榻上的老人。 陈寅恪听着身边的一切,他虽然看不见,但耳朵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妻子的阻拦声和推搡声。他试图挣扎着坐起来,但腿疾和病痛让他无法动弹,只能无力地倒在床上。 几名学生走到病榻前,二话不说将陈寅恪从床上拖了下来。他瘦弱的身体如同一片枯叶,在地上滑动时发出刺耳的摩擦声。他的头磕在了床边的桌脚上,额头立刻渗出了血迹。 这些暴徒全然不顾老人的身体状况,他们一边叫骂着“反动学者”,一边用棍棒和拳脚对陈寅恪进行暴打。屋内充满了棍棒击打和鞋底踢踏的沉闷声音。 当陈寅恪被折磨得几乎昏迷时,这些人终于停下了手。可这场灾难并没有结束,他们开始在家中四处翻找,掀开箱子,打开柜子,仿佛一群破坏力巨大的风暴。他们的目标是陈寅恪多年来积累的文稿和书籍。 唐筼顾不上疼痛,踉跄着站起来,冲向其中一个正在翻箱倒柜的年轻人,伸手试图阻止。她颤抖着说:“那些是他的学术成果,是他的心血!求求你们,不要毁掉它们!”这些暴徒根本不听她的哀求。 他们一边冷笑,一边将陈寅恪的文稿和资料统统扔在地上,堆成了一堆。接着,他们点燃了火柴,将这些珍贵的手稿付之一炬。 最终,这些暴徒在一片狼藉中离开,房间空荡荡的,只剩下满地的残骸。唐筼拖着虚弱的身体,将倒在地上的陈寅恪扶回了床上。她的脸上满是泪痕,却没有多说一句话。陈寅恪只能无力地躺着,沉默地感受着身边的混乱与痛苦。他们的心血和尊严,在这一夜被彻底践踏。 1969年10月,陈寅恪在身体的多重疾病折磨下,最终离世,享年79岁。唐筼料理完丈夫的后事后,不久也因身体的重压而离开人世,享年75岁。两人相依为命,相爱一生,最终却以如此悲痛的结局画上句点。 陈寅恪的学术成就无人能及,他被誉为“最优秀的中国学者”,而他不畏艰难的治学精神与妻子唐筼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尽管他们的结局令人唏嘘,但他们的人生故事却深深感动着每一个后人,成为了文化与爱情的永恒象征。
1969年,一群学生闯入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家,将双目失明的他拖下病榻,暴打一顿。
马二历史趣闻
2025-01-09 10:35: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