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地重要发现 诸葛亮躬耕地究竟在哪?南阳和襄阳为此争论千年不休。但如果仔细在史海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很能说明问题。细微处见真理,见事实。本文就近期思考,形成拙文,盼斧正。 (一)建安十三年八月,南襄两地区划情况: 建安十三年,曹操攻占南郡北部后,设襄阳郡,“统县八”。剥离原南郡的襄阳、中庐等六县和南阳郡的山都和邓县两个县等共八个县归襄阳郡管辖。此时,南郡,襄阳郡和南阳郡是并列平行的郡级。邓县历史上第一次脱离南阳郡划归襄阳郡管辖。我们不管邓县此时是否管辖汉江以南隆中,但明确此时南阳郡不管邓县。这是基本历史事实。 (二)诸葛亮上疏《出师表》涉及地名。 公元227年,即蜀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大军北上,此时,襄阳郡已经存在20余年。按照写文章和著书习惯,一般涉及地名时,都用著书时区划和地名。再用几十年前甚至远古地名就会让人不知东西,更不利于当时人们阅读。诸葛亮上疏《出师表》涉及到的地名也不例外。“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句话中的“南阳”只能指缩小后的南阳郡,不包括邓县的南阳郡。如果后人一定要去将这句话理解为东汉时期南阳郡,就像今天驻马店泌阳县说自己是南阳人一样(泌阳以前是南阳地区的一个县,后划归驻马店管辖),这是不合情理的。 (三)《三国志》关于地名记述的习惯。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陈寿叙事简略,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纵观《三国志》,全书基本上都是沿用著书时区划地名来记述人物籍贯。“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向郎字巨大,襄阳宜城人也。”“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也。”“韩暨,字公至,南阳堵阳人也。”需要强调的是,描述古人籍贯,一般规律是以郡在前,县在后,郡治地也可以只书郡。 综上所述,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此南阳指南阳郡治,指南阳郡宛城,诸葛亮躬耕地只能在南阳卧龙岗。其它地方不管说的天花乱坠,都是历史虚无主义,枉顾历史事实,只能贻害无穷。
诸葛亮躬耕地重要发现 诸葛亮躬耕地究竟在哪?南阳和襄阳为此争论千年
派侑看文
2025-01-06 15:40:40
0
阅读:44
时间带不走记忆
都笑死我了,我一福建人都知道诸葛亮躬耕地襄阳城西20里,我就问你一句,哪部史料有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宛城?魏晋春秋,魏晋南北朝史怎么都记载诸葛亮隐居在襄阳,课本出师表的注解怎么标注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孩子,多读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