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曾是上甘岭坑道唯一女兵的刘禄曾到美国出差。在纽约的一家餐馆,一位50多岁美国男人紧盯她看了20分钟,终于忍不住快步走上前来,一把抓住她的手:“女士,请问你姓刘吗?” 1979年的初春,纽约的天气还带着些许寒意。南京国际旅行社美大部经理刘禄曾正在纽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商务考察,这是中美建交后首批商务交流活动之一。 那天中午,刘禄曾和同事在纽约曼哈顿的一家中餐馆用餐。餐厅里飘着浓郁的中餐香气,让这位远在异国的中国女士倍感亲切。 就在用餐期间,刘禄曾注意到邻桌一位蓝眼睛的美国男子总是若有所思地看向自己。这位五十多岁的美国人虽然装扮朴素,但举止得体,显然受过良好教育。 过了约莫二十分钟,这位美国男子终于站起身来,走向刘禄曾的餐桌。他先是用英语礼貌地问候,随后小心翼翼地询问:"女士,请问您是来自中国吗?您是否姓刘?" 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刘禄曾颇感意外。当她点头确认后,美国男子的眼睛顿时湿润了:"您可能不记得我了,我是詹姆斯·伯特纳,二十六年前在朝鲜战场上,是您救了我的命。" 这一刻,时光仿佛回到了1952年的朝鲜战场。当年那个被俘的年轻美军士兵,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中年人。 在场的其他食客和服务员都被这场意外重逢所吸引。詹姆斯向周围的人介绍说,当年他因重病几乎丧命,是这位中国女军官为他争取到了医疗救助。 这次重逢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1979年,中美两国刚刚建立外交关系,两个曾经的对手国正在逐步打开相互了解的大门。 刘禄曾此行的任务是为南京国际旅行社开拓美国市场,为即将到来的中美旅游热潮做准备。她的身份从昔日的军人转变为商务使者,见证着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詹姆斯告诉刘禄曾,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报答她的恩情。他现在在纽约经营着一家小企业,希望能为中美民间交流尽一份力。 这次意外重逢很快传遍了纽约的华人社区。当地的《华侨日报》还专门对此进行了报道,称这是"战场上的人性光芒穿越时空的见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詹姆斯主动担任刘禄曾在纽约考察期间的向导。他带领刘禄曾走访了多家旅行社,为中美旅游合作牵线搭桥。 1950年的中国,正处在百废待兴的新时期。在上海一座三层小洋房里,从东吴大学法律系毕业的刘禄曾看到了一则征召英语人才的消息。 作为一位银行家的女儿,刘禄曾拥有优渥的生活条件。但在看到国家号召后,她立即向志愿军9兵团政治部敌工部递交了申请。 1950年底,刘禄曾到达朝鲜战场,正式开始了战地翻译的工作。这里的环境与上海完全不同,破败的房屋、呼啸的战机和不断的炮火声,构成了她新的生活背景。 敌工部最紧急的任务就是审讯战俘,获取重要的军事情报。刘禄曾通过仔细观察,制定了一套科学的审讯方案。 她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记录下各种军事术语、部队编制和作战部署等专业知识。这些笔记本一直被她保存到晚年,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审讯工作中,刘禄曾发现战俘的构成十分复杂。有骄傲自大的老兵,也有惶恐不安的年轻人,她针对不同类型的战俘采取不同的审讯方式。 对于那些态度强硬的战俘,她会采取严格的审讯策略。而面对年轻的战俘,她则会耐心解释优待政策,帮助他们安定情绪。 1952年,上甘岭战役打响。此时的刘禄曾主动请缨,被派往24军担任前线广播员,成为了上甘岭坑道中唯一的女兵。 她的任务是通过广播瓦解敌军士气,宣传我军的政策。背着十几公斤重的广播设备,她要在炮火中不断转移阵地。 坑道生活异常艰苦,寒冷的冬季,温度经常降到零下十几度。没有棉被,没有取暖设备,战士们只能和衣而眠。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刘禄曾依然坚持工作。她用甜美的声音播报信息,甚至在夜晚播放英文歌曲,试图唤起敌军的思乡之情。 为了节省水源,她把贵重的饮用水让给伤员,自己只能靠舔坑道的水渍解渴。但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下,她仍然用歌声鼓励其他战士。 上甘岭战役中,刘禄曾的广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流利的英语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成为了战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段经历让刘禄曾完全改变了过去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她和其他战士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战斗,用自己的方式为胜利贡献力量。 1953年7月27日,随着《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战争结束了。这位被称为"革命夜莺"的女兵,也完成了她的战地使命。 1978年,刘禄曾接受邀请,担任中国国际旅行社南京分社美大部经理。这个岗位让她能够继续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为中美关系正常化贡献力量。 在旅游行业工作期间,她积极推动中美旅游合作。许多美国游客通过她的介绍,开始了解真实的中国。 2022年2月16日,刘禄曾在南京离世,享年94岁。
1979年,曾是上甘岭坑道唯一女兵的刘禄曾到美国出差。在纽约的一家餐馆,一位50
历史有小狼
2024-12-24 20:31:11
0
阅读: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