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张大千散尽家财,弄到了三张飞机票。这架飞机,是最后一架前往我国台湾的飞机。后来,我国多次邀请张大千回归,他始终无动于衷,继续自己的环球之旅! (信息来源:东方网——张大千最受争议的三大公案敦煌三年功过难辨) 1949年,山雨欲来风满楼。国民党撤往台湾,很多人因此跟着时代的大潮,急匆匆地离开。其中,就有中国近代绘画史上的巨匠——张大千。他倾家荡产,就为了买到三张去台湾的机票。 彼时,大陆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不安,他选择离开,这其中究竟有怎样的隐情?这其中的感觉,估计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张大千并非出身艺术世家。他本名叫张正权,老家在四川内江,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庭。 他自小就对画画特别感兴趣,这大概是他命中注定的爱好吧。他曾东渡日本学习染织,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在绘画中运用色彩打下了基础。回国后,他陆续跟曾熙、李瑞清等名家学诗词画画,全面领悟了传统文化之精华。 这段时间里,他狠下功夫打磨基础,这为他日后成为大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张大千的家庭生活也颇为复杂。他一生娶妻纳妾,子女众多。这使得他肩负着沉重的家庭责任,需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多位夫人及子女。 即使在海外漂泊期间,他也时刻牵挂着家人,经常需要接济他们,这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张大千的绘画生涯中,敦煌莫高窟是其艺术成就的一大高峰。 1941年,他勇敢地踏上了去敦煌的路,一待就是两年多,专门临摹壁画,那会儿可真需要相当的胆量和耐性。敦煌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但他为了艺术,甘愿忍受寂寞和清贫。 他使用特制的画布,并采用羊皮熬浆、生熟石膏等多种材料和复杂的工序进行处理,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壁画的原貌。他整天忙于追逐太阳,白天画画,晚上还点灯接着干,全情贯注在这项大工程上。最终,他完成了近300幅壁画的临摹,以及20万字的《敦煌石室记》,为后世研究敦煌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敦煌的经历不仅提升了他的绘画技艺,更塑造了他的艺术风格。他将敦煌壁画的色彩和线条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泼墨山水风格,这为他赢得了“五百年来唯此一人”的赞誉。这幅画色彩鲜明,气势非凡,看一眼就能让人印象深刻。 后来,他与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会面,这次“中西艺术高峰会晤”更是轰动一时,也进一步提升了他在国际艺坛的地位。 1949年,张大千携家带口以及一些敦煌的仿作,乘坐飞机去了台湾。他不是盲目跟从国民党,主要是因为他对艺术有着坚定的追求,还有对自由的渴望。他是个真艺术家,不愿受政治牵绊。 抵达台湾后,他并没有选择定居,而是继续踏上了环球之旅。他先后前往阿根廷、巴西等地,最终在巴西建造了“八德园”,以此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即便远在海外,他始终笔耕不辍,办过不少画展,把中国画的韵味传播到了全球各地。 张大千的离开,并非完全出于政治原因。他对新政府有一定的好感,也钦佩他们的决策。但他更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不愿被政治所裹挟。他提到,要是让他当上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得老开会,他觉得那种生活简直受不了。 他偏爱无拘无束的日子,想怎么创作就怎么来。即便远在他乡,张大千始终牵挂着祖国。他一直想回国,可总有些事情让他没能如愿以偿。 20世纪50年代,中国这边政治活动特别多,这让想要回来的他变得挺纠结。他怕被政治牵扯进去,也担心艺术创作会受影响。收到好友齐白石的信,他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内艺术家的艰难处境,这让他更加坚定了留在海外的想法,张大千还得负责照看家里的亲人。 他的二嫂、三哥和三嫂、四哥,还有他们两位老婆,都挺需要他帮忙的。他那时候挺发愁的,怕回国后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他说,要是回国内,没地方卖画,可能连自己和家人的生计都成问题。 晚年的张大千,最终选择定居台湾。他在台北盖了“摩耶精舍”,也把余生都留在了那里。他在台湾,心里始终挂念着大陆的家,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能再回到那里。 晚年时期,他依旧对艺术充满热情,坚持创作,开画展,还经常和大陆的亲朋好友保持联络。他将部分敦煌临摹作品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这不仅是对国家文化事业的贡献,也是对故乡文化精神的传承。 1983年,85岁的张大千在台北病逝,一代绘画大师就此落幕。张大千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个人生活也起起伏伏。他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一个热爱自由的灵魂。他用画笔勾勒出了一个诗意盎然、如梦如幻的世界。 他的人生选择,或许有无奈,或许有遗憾,但都无法掩盖他在艺术上的辉煌成就。这位艺术家是大咖中的大咖,他的作品和灵魂,肯定会流传下去。 张大千的泼彩人生,就像他笔下的山水,浓墨重彩,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他的作品跨越了时间的限制,把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了全人类共享的艺术宝藏。他的经历会不断鼓舞后来者,在艺术世界里持续追寻,不停开拓新境界。
1949年,张大千散尽家财,弄到了三张飞机票。这架飞机,是最后一架前往我国台湾的
彤彤的历史时光谈过去
2024-12-24 00:50:13
0
阅读: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