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上,作为国家象征之一的国徽却没有出现,背后原因为何?

乐荷谈文化历史 2024-12-17 12:44:22

1949年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上,作为国家象征之一的国徽却没有出现,背后原因为何? 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谷穗(国旗和天安门象征国家,齿轮象征工人阶级,谷穗象征农民阶级),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然而,在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上,国徽却没有出现。这背后是一段怎样的故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艰难历程:开国大典前的准备与努力! 1949年7月,《人民日报》和《北平解放报》等报刊上刊登了一则名为《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为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的消息,明确提出了国徽设计的三条具体要求:中国特征、政权特征、形式须庄严富丽。这一消息让负责国徽相关工作的第六小组组长马叙伦感到焦虑,因为通过报刊征集来的稿件都没有被选中。 当时距离开国大典仅有一个多月时间,时间紧迫、压力大,设计国徽这一重担就落在了当时负责政协会议美术设计工作的张仃和钟灵肩上。他们家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国徽设计图案,经过筛选再筛选,最后递给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总理看了这些设计后觉得比来稿更满意,建议出一些彩印的册子。经过紧张的设计和慎重的选择,张仃和钟灵拿出了五份国徽设计图案。然而,在开会商讨国旗、国徽、国歌问题时,与会者对国徽的设计稿意见却很不统一。 毛泽东主席认为短时间内拿出国徽方案很不现实,便决定“原小组继续存在,再去设计”。这使得设计国徽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继续努力设计。 二、1950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最终敲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国家的象征之一。它的设计经历了一系列的讨论和修改,最终由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师共同完成。 在设计过程中,有两个方案被提交到全国政协国徽组会议进行讨论。清华大学的林徽因和莫宗江提出的方案以玉瑗为主体,包含了五颗星和中国红色绶带,旨在表现民族性和中国传统。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师则提出了以天安门为主体元素的方案,色彩鲜艳突出,风格写实朴素。 然而,这两个方案都未能被会议认可。于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约请梁思成重新设计国徽图案,并提出了一点建议:整个国徽要体现出向上、挺拔的基调和气氛,并在设计图案上加入中国传统农作物。这一建议得到了两个设计组的一致赞同,于是国徽设计中增加了金灿灿的稻穗图案。 国徽的图案设计中,麦穗和稻穗被分为两束,外圈为麦穗,内圈为稻穗。通过巧妙地用由齿轮中心穿出延长绶带捆扎的方法,使麦穗和稻穗形成一个整体出现在图案中。红色绶带代表着热烈和喜庆,与金黄的麦穗和稻穗巧妙结合,体现了丰收的喜悦。同时,这与中心的五星红旗相呼应,表达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寓意。 最终,于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最终确定。 这个国徽图案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寓意,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团结和繁荣。它的设计过程充满了智慧和创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融合。每当我们看到这个国徽,我们都会想起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和丰收的喜悦,也会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奋斗的精神。 三、清华大学教授高庄把纸上国徽变为了让世人惊艳的国徽浮雕模型! 1950年8月18日,经过漫长而艰巨的设计工作,国徽审查小组通过了由清华大学营建学系雕塑教授高庄修改后的国徽浮雕模型。这一模型的诞生,标志着国徽的设计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高庄教授亲手打磨制作的国徽模型,展现了他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艺术的独特理解。这个模型不仅形象逼真,更传达出了国徽所代表的精神和价值观。它的诞生,是艺术家们坚持政治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一路走来创造历史的目标追求和精神品格的体现。 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向全世界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这一宣告,标志着一个崭新的国家形象的诞生。国徽的设计和公布,不仅是中国崛起的象征,更是中国人民选择自己命运的表达。 国徽高悬在天安门城楼,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它见证了中国人民由胜利走向胜利的历程,见证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国徽所代表的精神和价值观,将继续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结语:国徽的诞生,是一个国家的崛起的见证,更是一个民族的自信和自豪的象征。它承载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希望和梦想,也代表着中国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国徽的光芒照亮我们的前行道路,让祖国光明的未来成为现实!

0 阅读:2
乐荷谈文化历史

乐荷谈文化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