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南公:欢喜、开心就是阳气”

沧海居 2024-12-06 15:30:16
南公言,“欢喜就是阳气,开心就是阳气”,最近对这句话感触颇深 前年认识一位安徽的读者,她嘴唇老是发紫,这就是寒气的表象。后来听她说,小时候父母不和,每天都会在饭桌上训她,经常一边抹眼泪,一边咽饭,童年都是在这样的阴影和压抑中长大的 曲黎敏老师认为,人最大的寒气来自于生气和郁闷,我认为更准确地说,人最大的寒气,应该是来自于“伤心” “欢喜、开心是阳气”,一个人的阳气,从某种层面上,也可以理解为精气神中的这个“神”。肚脐为神阙,大脑为神府,心为神窍,开心、伤心这两个词实在是太妙。“开心”,就是把这个神窍给打开了,人的精神、阳气有了空间,也就慢慢生发起来了。反之,如果一直沉溺在悲伤的情绪之中,那精神、阳气的容身之所就被破坏了,神气想回回不来,整天飘在外面,人的身心也就日渐枯萎了 考完研的那年,我在发小家住了几个月,某天他老妈跟我夸起他的时候说,这个孩子最好的一点,就是干什么事情,都很有兴致。现在很多小孩都没有这股朝气和冲劲,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好一点的是只会吃喝玩乐,严重的,连吃喝玩乐都提不起劲了。家长面对这种情况,要么手足无措,要么病急乱投医,因为不懂个中的缘由,最后往往只能眼巴巴看着孩子往下走 像这种百无聊赖到近乎厌世的状态,本质而言,就是阳气不足、神不足所致。更有甚者,发展成情志问题,同样也是因为身心的这股阳气舒展不开来,太多东西把它给压制、囚困住了 中医讲“望闻问切”,其实也是这么一回事。看到一个人眉头紧锁、满面愁容,断定他身体里有寒,那肯定八九不离十。如果一个人总是笑嘻嘻的,天塌下来都不在乎,你摸一下他的肚皮,肯定是热乎乎的 西方讲兴趣教育,也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的成长,第一步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我们传统的教育里,也有孩子周岁宴上抓周的这么一个习俗。有了兴趣这一步,单点突破,一门深入,把人的精神、阳气给培养起来了,这是立足的根基 然而,这也还是不够的。禅宗有言,“生而能熟,熟而能生”,人往上走,还有一个跳出兴趣范畴之外,在无兴趣之处,嚼出无尽滋味的这么一个阶段,有了这一步,熟的熟了,生的也熟了,那才算是“功夫打成一片”

0 阅读:1
沧海居

沧海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