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2月23日,英军出乎意料地对虎门炮台发起了猛烈攻击。尽管守军拼死抵抗,但终究未能抵挡住英军的强大攻势,虎门沙角、大角炮台失守,虎门屏障尽失。就在此次攻击发生的前两天,接替林则徐职务的钦差大臣琦善,已经下令拆除了虎门表面上新建的所有炮台,并与英军进行和谈。他秉持着避免一切冲突的原则去和谈,可当英军提出割让香港岛及赔偿六百万两禁烟银两的要求时,他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如此重大的决定,理应上报朝廷,但义律给出的答复期限仅为两天,时间紧迫,根本来不及请示。而当时林则徐精心组建的水师已被解散,虎门新购置的葡萄牙大炮也被拆除销毁,导致虎门的防御力量极为薄弱,几乎毫无反击之力。 此时,琦善或许对未听从林则徐的劝告感到了一丝后悔,但他性格中的自大与固执使他不愿低头认输,而是决定一条路走到黑。他紧急召见了负责水师的关天培,并向他下达了在两天内重建炮台和大炮。关天培对此感到震惊不已,因为琦善之前刚命令他拆除炮台、销毁大炮,现在却又要求重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果然,两天期限一到,英军便发动了攻击,并迅速占领了虎门的沙角和大角炮台。被革职的林则徐和邓廷桢在听到虎门方向的炮声后,立即赶到岸边了解情况,并确认了沙角和大角炮台已经失守。随后,梁文杰紧急向他们汇报了战况。在这场虎门的大角、沙角战役中,清军伤亡惨重,广东水师副将陈连升父子、佐领裕隆英勇战死,清军共计死亡277人,受伤462人;而英军方面则几乎未受损失,仅有38人受伤。 面对这一严峻局势,邓廷桢认为应立即找琦善商议对策,组织有力的防御。而林则徐则并非为了找琦善的麻烦,而是希望随营效力,为抗击英军出谋划策。 即便是给他一柄锋利的战刀,派遣至前线作战,亦是可行的选择。年已六旬又四的邓廷桢同样秉持此见,他坚决不能让那些英勇捐躯的清军官兵白白牺牲。 恰在此时,原本即将启程前往京城就任游击将军之职的马臣,毅然决然地表示,他愿意留在广东,与敌寇决一死战。当时的沙角与大角炮台已不幸失守,虎门的前线防御体系遭受重创。面对这一严峻局势,马臣随同关天培一同坚守虎门,最终在激烈的战斗中不幸捐躯。遗憾的是,林则徐与邓廷桢的呼声,却未能被琦善所采纳,他拒绝接受二人的军事建议,更不允许他们在军中效力。
1841年2月23日,英军出乎意料地对虎门炮台发起了猛烈攻击。尽管守军拼死抵抗,
菲菲评历史啊
2024-11-09 23:22:31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