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味的一个窍门: 百花何曾欠春风,因缘聚散正发生。 来时南山次第开,去时零落东流

默玄吟雷爱文学 2024-10-04 08:16:16

诗味的一个窍门: 百花何曾欠春风,因缘聚散正发生。 来时南山次第开,去时零落东流中。 秋蝶回望总一梦,枫叶披霜山又红。 寒更却非当时意,无奈旅人叹晚钟。 随便一写,中国的诗人,总怀揣着盛唐梦,希冀着宋词情。今天许多人走不出这梦这情,提笔写来,竟然发现没自己的东西。这其实,是自性阅历,文学沉淀皆不足造成的。 其实,应该有自己风格了。 百花次第开,风来风又别。 零落自零落,春蝶化秋蝶。 这种写法大约有唐诗意识。 百花怀春总伤春,春风聚散缘难分。 自从零落东水后,一梦秋蝶冷霜魂。 这种写法,大约宋诗,宋词意识。 元曲意识,类似三句半。长吁一叹是重点。用诗笔法很难写。我试写几句。 百花春风发,春蝶争舞忙。 不觉秋零落,倏忽一梦凉。 这个就很难写出元曲味。其实是我写的并无古韵古味。 古诗味其实是很难写,现在许多草根会凑个尾韵就觉得是诗了,其实读来很浮飘。古诗其实是有一种绵厚内收的韵味的。这个许多现代诗人写不出来。 这个一来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官话发音有点差异。二来许多人在写诗时只注意尾韵,没注意平仄,甚至是注意了平仄,但阴阳又没注意,其实中国字句发音,不但讲究唇齿喉舌音,讲究平上去入,还讲究聚合,如冬天的冬与东方的东,二者虽发音今天看似相同,但一个宽域开音,一个撮口聚音,是分了阴阳的。不搞音乐不专业研究很难分那么细,又想要写好诗有绵厚古韵味, 只记住一个窍门,首句用重韵引领,后面不容易浮飘。 至于意中的古蕴,许多人写不好就倡导用典,以典故厚补诗意中古蕴,当意中古蕴与韵中古韵味都俱备时,就会有点高古气质之诗味。 当然,写诗不是为了复古,我个人认为这也不是什么诗之最高境界。 我个人还是希望,最平淡的语言,写出最沉重的力量。现代通俗白话,写出典雅古香味。摄锋芒而存普照万方之气度。 人初诵意迷,再诵归心,三诵如梦醒, 如少时看《三国演义》,意迷关张赵之勇,诸葛之智,中年再看《三国演义》,更悲曹操之慨,诸葛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世尽权谋。到了老年,恐怕到时会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许谁当时热心肠,杯酒酹痴狂,江月照沧浪,赤壁梦一场。 诗能让人一年龄段,悟到一重天,则可以了。我只是有时爱絮叨,其实自己也做不到。但见到古人之深涵,今人之浮夸。很有点别样滋味,所以就唠叨唠叨。 其实,春花秋月夜,千古易同慨,唯人不同境,须写真心怀。 他写相思,你写相思,不如不写相思,但他写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你写 红颜莲瓣滚珠泪,并入东流一并凋。可能就另存其真意真功夫。别人至少不会觉得重了古人句。 但古人意多,重了古人意也极难避免。 但是若换成现代白话, 那红莲瓣,载了一船泪珠归了海。 那黄莲蓬,杵着风霜寂灭在尘埃。 不一定比古诗味薄些。

0 阅读:0
默玄吟雷爱文学

默玄吟雷爱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