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词《沁园春.雪》读后感(五): 中国的古诗词,是有言外之意的。同时,也有语意之象。这就形成了隐然有所指。 举几个最简单例子,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其实是写大赦脱难畅快的心情,但字面一句没提到。 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道》,是在讲节妇守节么?分明是讲自己忠于朝廷,不能私情忘大义。但只是用节妇用比兴手法一比喻,言外另有意。 刘禹锡的《游玄都观》《再游玄都观》,仅是题桃花,写道士么?没有这言外之意怎会遭贬十四年,怎会前度刘郎今又来。 有人把这个叫意境,其实唐诗大多是写境隐意,个人 觉得叫境意更合适。 另外,人常道诗言志,其实就敛情入志,所以仔细体会,《节妇吟》,《游玄都观》,仅仅是挥洒情绪么?《节妇吟》其实也暗藏了对朝廷忠贞不渝的誓志之气,《游玄观》更是有与权贵抗争到底的誓志之气。即便《早发白帝城》,也有我又回来了,有种飞鸟逃笼般的志气。 所以古诗,大部分情绪是内敛的,特别是律诗,颂诗。但是风体,杂言,乐府歌行不一定,因为风体本就是民风个人抒情的多,杂言灵动,乐府歌行与民风一个道理。抒情挥洒过份不容易收束敛情入志。 所以我们看毛主席读王昌龄《从军行》,在“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下面批道:“这里面有志气。” 就这一点小事,就可以看出毛主席是妥妥的文学大家,眼光独到深入。众所周知,毛主席有批书的习惯,一本书看完了,往往这本书也夹缝里写满了他的批注评论,就这件事而言,毛主席没有如当今一些浅薄文人一样,从任性肆意放情的角度,去写几个外显的审美形容词,什么清新了,豪迈了,华彩了,瑰丽了,而是从内敛修养的角度,一眼看出了王昌龄诗中的誓志之气。 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不是没道理,毛主席也是妥妥的大文学家风范。我仔细读了王昌龄几首诗,的确是志气很雄的。 而我上几回已提到过,宋词本来是放情的,宜婉约,但豪放词一出现,就诗法入词了,但词如果写出了诗的修养,是很了不起的。古往今来没几人,毛主席绝对在其中。 所以我们看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的言外之意,与誓志之气。上几回已讲过一些了,有些就不多讲了。 当时中国处在白色统治之下,不正是这漫天大雪么,不是江山之雪么,但须晴日,看红妆束裹,分外妖娆,不正是红色革命的斗争精神么。 下面引出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几句,有人觉得堆砌几个形容词,没文采,却没想过几个问题,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已成了中国人一个普遍成语一样的提法了,当今天人们提笔想写古代皇帝时,自然而然就想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为什么不是秦皇汉文,唐宗明祖?因为字音格律不谐调么! 其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个提法,已很自然的烙印到每个中国人心里,这其实才是最高的文采,而并不是只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才是高明,才是文采。讲这种表面的华丽,毛主席也并不比苏轼差,毛主席的《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翻江倒海卷巨澜等句, 不要说比胸襟比气魄,比文采高华也不比苏轼差。 还有其他一些诗句,如“无限风光在险峰,”论思哲更不逊于苏轼。 象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个似普通,却深入人心,又让人觉得自然而然的能力,许多文人一生追求,都达不到,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很多人可能写出来,而且并没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般自然而然的贴切,深入人心。这其实正是于右任先生所评的,言得自由矣! 我个人观点,在我所见到的古诗词名家中,从言得自由这个角度看,苏轼,辛弃疾,等许多唐宋名家,都不及毛主席,但是中国并不是没有言得自由的文学家,如《红楼梦》作者,那首《飞鸟各投林》,他也没有像苏轼那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去形容。就如老百姓寻常人闲聊一样,娓娓道来,为官的,家业凋零,为财的,金银散尽。但是,白话语言,但古文气韵,内蕴深厚,平淡语言中藏着无尽情绪波澜气息,特别最后一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蕴藏了无限的末世悲凉。但从言辞表象看,也平实淡然之极,却古风内蕴修养之气,厚重之极,言外之意,象外之境,情喻之情,都非同寻常。 这个人的文品,堪称言得自由。 但是,毛主席是乐观精神,积极向上。气魄宏大,这许多地方又是《红楼梦》作者不能比的。 所以,古人说文无第一是有一定道理的,毛主席生前也是讲活到老,学到老,也没有把谁评为诗词第一。 但后人,往往依据自己认知与喜好,把人文章诗词抬个身价,比如有人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孤篇盖全唐,可能盖过全唐么?其实是这人从他的欣赏角度,觉得太美了,但是从别人欣赏角度,文学大家从修养角度看,可能就盖不了全唐。 从言得自由这个角度,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还要胜一筹,而且这里面,毛主席写出来了誓志之气,因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确有誓志气。这是豪放词最不容易的。(下回续)
毛主席词《沁园春.雪》读后感(五): 中国的古诗词,是有言外之意的。同时,也有
默玄吟雷爱文学
2024-09-16 14:32:2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