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镜子

魔都上海图像 2024-09-23 13:01:47
北宋,苏汉臣,《靓妆仕女图》,团扇,绢本设色,纵25.2厘米,横25.7厘米,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此画又名《仕女对镜图》,绘一正在梳妆打扮的仕女,其面部形象通过镜面表现出来,仕女的神情娴静而略带忧伤。 这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庭院,院中有一块通透嶙峋的太湖石立在最边上,石边有几竿新竹若隐若现,一树桃花零落飘散,院中摆设富丽,物品精致考究,屏风上有水波纹样,围栏上的“卍”字纹雕刻,椅子上侧边的卷云纹图案,还有妆台上的脂粉匣子、胭脂盒子,焚香用的博山炉更增添几分闲雅,处处展现着精致。又以零落的桃花,几竿新竹以及水仙衬托出人物的心境。 女子对镜是国画中非常常见的一个题材,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中国画中较早表现女性照镜梳妆场景的作品。在古代中国妇女的日常生活中,镜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这就是“水镜”。《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宋代的商铭镜统称为“照子”或“铜鉴”,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的名讳,将“镜”字改为“照”或“鉴”。 上海博物馆周亚先生曾研究过古代铜镜的使用方式,认为有手持和放置于镜架、镜台之上两种方式。实际上,这两种使用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镜架与镜台,是古人在照容理妆时用于固定或放置铜镜的主要器具,学界对此已经有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两者在形制、结构上有一定区别,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苏汉臣(1094年―1172年),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一说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末南宋初画家,北宋时为画院待诏,南渡以后仍为画院待诏,隆兴初画佛像称旨,补承信郎。他是人物画家,擅画佛道、仕女,尤善画儿童。他的画师法刘宗古、张萱、周昉、杜霄、周文矩等,其仕女多画闺阁中仕女的意态。作品多婴戏图,成功地表现了儿童形象及其游戏时天真活泼的情趣,笔法简洁劲利,色彩明丽典雅。《宝绘录》说: “苏汉臣作婴儿,深得其状貌,而更尽神情。”据画史记载,他画过许多儿童画,今传有《秋庭戏婴图》《货郎图》《五瑞图》《击乐图》《百子嬉图》等。

0 阅读:4
魔都上海图像

魔都上海图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