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月以来,美国波音公司,可谓是风波不断。 4号,一架飞机发动机起火,被迫返航;7号,一架飞机轮胎脱落,紧急迫降;8号,一架飞机冲出跑道,发生侧翻。 11号,又有一架飞机在航行中突然剧烈下坠,将乘客甩上天花板,造成50人受伤。 偶尔发生一两起,还能用“意外”糊弄过去,短短10天发生4起,只有一个解释——波音飞机存在严重质量隐患。 而这些关于质量的争议,再次将一个人推上风口浪尖——波音“吹哨人”,约翰·巴奈特。 巴奈特今年62岁,曾在波音公司工作32年。 2010年起,他担任波音787“梦想客机”生产厂的质量经理,算是波音飞机安全问题的一线见证者。 而在工作中,他发现,波音一味追求利益与效率,使得一线工人面临巨大的生产压力,为了不延误交付,有时不得不在生产线上给飞机安装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部件。 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将被淘汰的部件从垃圾箱里剪出来,重新安装到正在制造的飞机上。 他还发现,飞机氧气系统存在严重问题,经测试,故障率高达25%,也就是说,一旦发生意外,将有1/4的乘客无法得到救命的氧气面罩。 他曾将这些问题反映给波音高层,却没有得到回应;于是,2016年,他选择向美国航空局举报。 然而,他的举报不仅没有得到重视,他本人还在第二年,从波音公司“被退休”。 要知道,当时美国正常退休年龄是65岁,巴奈特仅55岁就离开工作岗位,是名副其实的“早退”。背后原因,不难猜想。 退休后的巴奈特并没有放弃,他依然采取诉讼、爆料、举报等一系列行动,向世界发出警告。 2018年10月,一架波音飞机起飞后不久,在印度尼西亚爪哇海坠毁,189名机组成员全部遇难;仅仅5个月后,又一架波音飞机在埃塞俄比亚坠毁,机上157名人员无一生还。 两起大型空难接连发生,终于让人们重视起巴奈特的警告,并将他奉为波音安全问题的“吹哨人”。 近5年来,巴奈特一直在为起诉波音奔走。 3月初,他来到曾经工作的、波音工厂所在地接受相关法律询问。 7号,他接受了波音律师约7小时的质询,并公布了相关证言。 8号,他与自己的律师沟通了一整天。 按计划,9号,他要与律师在10点钟碰面,继续和波音律师进行交叉质询。 然而,当天到了约定时间,巴奈特却没有出现,媒体赶到他所在的酒店询问,结果发现巴奈特已在酒店停车场的车内死亡。 离谱的是,当地警方调查后,竟然给出了“开枪自杀”的结论。 这无论如何无法让人信服。 毕竟在前两天接受质询时,巴奈特的精神状况还十分良好。 前一天还积极与律师沟通诉讼事宜,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目标感和信念感。 经过不懈努力,美国联邦航空局在不久前也启动了对波音公司的调查,即将公布结果—— 一个致力于推动航空安全的理想主义者,怎么会在胜利在望的时候寻短见呢? 对这一结论,无论是美国民众还是中国网友,都深深感到被愚弄了。 可惜,尽管所有人都认为他们有鬼,八成他们自己也知道确实有鬼,但结果就是这样——“自杀”的结论一旦作出,进一步的调查估计也不会进行。 幸运的是,巴奈特的“哨子”有人接替他吹了下去。 在他死后,一条2014年的纪录片被翻出来,片中记者暗访了巴奈特曾经工作过的波音787组装车间,询问了多名员工,他们都表示自己不会乘坐波音公司生产的飞机,因为“我知道飞机质量和生产环境,他们都在吸食各种各样的毒品”。 3月11号,纽约时报公布了前面提到的美国联邦航空局的调查结果,在全部89项审计中,波音仅通过了56项,未通过比例高达37%,用网友的说:“波音公司合格率还不如玩具厂”。 这些证据,都证明巴奈特的指控大概率确有其事,可惜他却无法见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波音公司为什么如此大胆,宁愿顶着全世界的骂名也不肯改进安全问题呢? 也许马克思百年前的话就是答案:“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他们将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的时候,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敢于冒着绞刑的危险。” #外国一波音客机空中急降数十人受伤# #波音飞机的事故率真的很高吗?#
进入三月以来,美国波音公司,可谓是风波不断。 4号,一架飞机发动机起火,被迫返
周兆成律师
2024-03-13 17:21:29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