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彭德怀批评邓华说,你怎么背着我给毛主席发电报?

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司令部里,彭德怀把电报往桌上一拍,指着邓华的鼻子就上火了:“你小子可以啊,这么大的事不跟我商量,直接给

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司令部里,彭德怀把电报往桌上一拍,指着邓华的鼻子就上火了:“你小子可以啊,这么大的事不跟我商量,直接给毛主席发电报?” 邓华站在那儿,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手里的搪瓷缸子都差点没端稳。这对平时默契得跟左手右手似的搭档,怎么突然闹起了别扭?

说起来,这事儿还得从陈赓那杆 “老枪” 说起。那会儿彭老总三催四请,总算把陈赓盼到了朝鲜。这位黄埔三杰之一的老将一到,志愿军司令部的气氛立马不一样了 —— 倒不是说陈赓多威风,而是大家伙儿都在琢磨:这位置该怎么排?

要知道,邓华当时是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妥妥的二把手。可陈赓呢?论资历,人家是跟着毛主席闹革命的老资格;论战功,从红军打到抗日,从解放战争打到越南,哪一仗不是响当当的?论名气,“陈赓大将” 的名号早就传遍全军。让他屈居邓华之下?别说旁人,估计陈赓自己嘴上不说,心里也得犯嘀咕。

邓华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是个心思细的人,知道彭老总脾气直,最烦搞这些论资排辈的虚礼。可真让陈赓排到自己后面,传出去怕是有人要说闲话,影响部队团结怎么办?思来想去,他揣着个主意去找参谋:“帮我拟个电报,给中央发过去。”

电报里写得明明白白:建议让陈赓当第一副司令员,宋时轮第二,自己降为第三。理由也挺实在:陈赓、宋时轮资历都在自己之上,这样安排更妥当。他没跟彭老总打招呼,一是怕老总不同意,二是觉得这事儿自己扛了也没啥,反正都是为了工作。

可这事儿哪瞒得住?彭老总第二天一上班就知道了,当即把邓华叫到办公室。老总的脾气上来了,嗓门比炮声还响:“邓华,你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司令员?这么大的事,你敢单独发电?” 他指着电报上的字,“你觉得你降职就妥当?我告诉你,不妥!”

邓华赶紧解释:“老总,我是觉得陈赓同志……” 话没说完就被打断了:“陈赓同志怎么了?他是来打仗的,不是来争位置的!你在朝鲜待了这么久,部队情况摸得门儿清,司令部的工作刚理顺,这时候动你的位置,不是添乱吗?”

其实彭老总心里跟明镜似的,邓华是好心,可这好心办了糊涂事。他当天就给中央发了电报,坚持让邓华继续当第一副司令员,陈赓任第二,宋时轮第三。毛主席看了电报,笑着跟身边人说:“彭老总护犊子,邓华也懂事,这事儿就按彭老总的意思办。”

命令下来,邓华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可做起事来更谨慎了。拍合影的时候,他总往边上站,把陈赓往彭老总身边推。有回三个人照相,彭老总站中间,邓华二话不说就站到左边,硬是把右边的位置留给陈赓 —— 他知道,按老规矩,右边为尊。

平时商量事儿,邓华也总先找陈赓:“陈司令,你看这仗这么打行不行?” 陈赓也是个敞亮人,拍着他的肩膀:“邓华同志,你别跟我来这套,论朝鲜的情况,你比我熟,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俩人你谦我让,倒成了司令部里的一段佳话。

有回开作战会议,彭老总让邓华先讲,邓华却把陈赓往前推:“还是请陈司令先说说吧,他经验丰富。” 陈赓眼睛一瞪:“你这是寒碜我?我刚来几天,哪有你清楚前线的事?快讲!” 最后还是彭老总拍了板:“都别让了,邓华先说,陈赓补充,就这么定了!”

其实不光是排位置,在打仗上,这俩人也配合得妙。邓华熟悉美军的套路,陈赓擅长出奇兵,有时候邓华刚提个想法,陈赓就能接上:“我看可以再加点料,把敌人的退路给堵死!” 彭老总在旁边听着,嘴角都忍不住往上翘。

后来有人跟邓华开玩笑:“你当时就不怕彭老总真生气?” 邓华嘿嘿一笑:“老总那人,面冷心热。他批评我,是怕我把事情办砸了。再说了,都是为了打胜仗,吵两句怕啥?”

1955 年授衔,陈赓成了大将,邓华是上将。俩人见面还常提这事儿,陈赓总逗他:“要不是你那封电报,说不定我还真得谢谢你让位置呢。” 邓华摆摆手:“快别这么说,那会儿我也是瞎操心。”

现在回头看,彭老总那顿火发得值。他不光保住了邓华的位置,更保住了部队的团结。有时候,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怎么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大家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比啥都重要。邓华的谦让是美德,彭老总的坚持是智慧,陈赓的豁达是风度,这三样凑到一块儿,才有了志愿军里这段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