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医生直言:过了60岁,身体再好也要控制3种运动,后果怕承担不起

►本文1954字 阅读4分钟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

本文1954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叔今年刚退休,精神头不错,天天早起到公园打太极、快走,偶尔还跟着年轻人学跳操。可没想到,一次高强度“广场舞”后,他腿突然发软,摔了一跤,检查结果是髋部骨折。

“不是说多运动能长寿吗?我这不越动越出事了?”张叔满脸疑惑。其实,运动虽好,但过了60岁,真不能“想练就练”,有些运动方式非但不能强身,反而可能伤身。

运动是“药”,但别乱吃!

国家卫健委早就明确指出:科学运动是延缓衰老、预防慢病、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但这并不代表,所有运动都适合所有人。尤其是60岁之后,骨密度下降、关节磨损、心肺功能减退,身体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大不如前。

正如医生常说的那句话:“运动是良药,但药要对症。”那60岁以后,哪些运动要特别“避雷”呢?

1. 高冲击力的跳跃运动:膝盖最先“出事”

你可能见过不少老年人跟着运动APP跳操、跳绳,动作麻利,看着挺带劲。但其实,这类高冲击力运动对年长者来说是骨骼和关节的“摧毁者”。

人的膝关节,就像门轴,年轻时润滑油充足、结构紧密,到了60岁后,软骨磨损、滑液减少,再加上骨质疏松,一跳就容易出事。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指出:65岁以上人群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发病率超过70%,而跳跃动作会让膝盖瞬间承受数倍体重的冲击。长期坚持,不但会加剧骨关节炎,还可能诱发半月板损伤。

建议替代运动:选择走路、太极、游泳等低冲击运动,对膝关节更友好。

2. 高强度有氧运动:心脏“吃不消”

不少老人为了“锻炼心肺”,选择快走、跑步,甚至上跑步机加速冲刺。看着气势如虹,实则风险不小。60岁后,心脏的泵血能力下降,动脉弹性减弱,在剧烈运动中,心率飙升,血压波动,一旦超过负荷,就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猝死。

《中国居民心血管健康报告(2022)》指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高达55万人,60岁以上人群占比近六成。而其中,不少就是在运动中“突发倒地”。

医生提醒,心肺耐力下降是自然老化,不必“硬扛”。运动应以“微喘不累、出汗不湿”为宜。

建议替代运动:可选择快走、广场舞、健身操等中低强度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循序渐进。

3. 高难度拉伸与倒立动作:伤筋动骨,易致晕厥

不少老年人喜欢练瑜伽、练“倒立”、拉筋压腿,觉得能“疏通经络、活络筋骨”。但实际上,这些高柔韧度、高难度体位,对老年人的肌肉、血管和神经都是挑战。

尤其是倒立、头低脚高的体位,可能引起颅内压升高、眼压升高、血压波动,严重时诱发脑出血、青光眼发作、眩晕甚至跌倒。

2021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发表研究指出:老年人出现运动相关晕厥的风险比年轻人高出近3倍,其中多数与不当体位有关。而“拉筋”过度也容易造成肌腱拉伤、韧带撕裂,一场原本“养生”的锻炼,结果却进了医院。

建议替代运动:可以选择坐姿拉伸、站立肩颈活动、温和瑜伽等,避免头部过低、倒置体位。

为什么60岁后要“挑着运动”?

并不是吓唬你,60岁以后,身体变化真的很大——

骨质疏松:钙流失加快,骨头变“酥”,轻微摔倒就可能骨折。

心肺功能下降:运动后恢复慢,容易疲劳、心悸。

平衡感变差:小脑功能退化,摔倒风险大增。

肌肉力量减弱:行动不稳、反应变慢。

在这种基础上,如果再进行不科学的运动,就像在“老房子”里跳舞,随时可能塌。

那60岁后,到底该怎么动?

别担心,不是不让动,而是要“聪明地动”。以下是医生普遍推荐的“黄金搭配”:

1.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国家卫健委《全民健身指南》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广场舞等。

2. 每周2次力量训练

简单的哑铃、弹力带训练,或自身体重练习(如靠墙深蹲、登台阶),可延缓肌肉萎缩,预防摔倒。

3. 加入柔韧与平衡训练

太极、八段锦、平衡站立等有助于提升身体协调感,降低跌倒风险。

划重点:运动要适量、适时、适合自己,切忌“逞能”与“盲目模仿”。

医生提醒:运动前,这3件事别忘了!做热身:哪怕只是走几步,也要热身5分钟,让肌肉“醒一醒”。量力而行:感觉累了就停,切勿“硬撑”。定期体检:了解自己的心肺、骨密度情况,科学制定运动计划。写在最后

运动,是老年健康的“保护伞”,但撑伞的方式不对,也可能被“风雨”打伤。60岁后,不在于你能运动多猛,而在于你能坚持多久。你可以不跑马拉松,但一定要走好每天的路。聪明运动,胜过盲目拼命。愿每一位长者,都能在科学运动中,活得稳、活得久、活得好。

参考资料:

国家卫健委. 《全民健身指南(202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老年骨关节健康白皮书》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年第40卷第12期

《中国居民心血管健康报告(2022)》

世界卫生组织. 《全球身体活动指南(老年人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