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胃强脾弱怎么办?

胃强脾弱具体表现:胃脘有热感,或不舒服,或有疼痛感,消谷善饥;但又有腹中冷痛胀满,大便溏泄甚至下利,或有完谷不化,口苦,

胃强脾弱具体表现:胃脘有热感,或不舒服,或有疼痛感,消谷善饥;但又有腹中冷痛胀满,大便溏泄甚至下利,或有完谷不化,口苦,食多欲呕,舌质淡,舌胎薄黄,脉弱或迟。

《伤寒论》中记载: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黄连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一个结构精巧、寒热并用的经典方剂。它最适合的病机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黄连汤的核心病机:人体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导致上热(胸胃有热),热气壅滞在上焦(胸中)和中焦(胃),无法顺利下行。下寒(腹中有寒),寒气盘踞在下焦(腹部、肠道),无法正常温煦。这种“热在上、寒在下”的状态,就是“寒热格拒”。黄连汤就是为此而设。

最为合适的病症(主证):

1. 腹中冷痛,欲呕吐:这是黄连汤最典型的表现, “欲呕吐”或“胸中有热邪”导致的呕吐、恶心、胃脘痞闷,这是上热的表现。 “腹中痛”或“腹中冷”,喜温喜按,这是下寒的表现。

2. 肠鸣腹泻与心胸烦热并存:患者可能同时出现腹泻、大便稀溏(下寒) 和心烦、口干、口苦(上热)。这种腹泻不是火热下迫的暴注下泻,而是脾寒气虚的不消化性腹泻。

3. 舌象与脉象: 舌象:舌质淡红或偏淡,舌苔白腻或微黄(寒热交错的特征)。关键是舌质不红艳,苔不黄燥,这与纯热证有别。脉象:脉象多变,但常见弦、滑、数,关脉以上可能偏浮数(对应上热),尺脉以下可能偏沉迟(对应下寒)。

现代临床常用于以下疾病,只要符合“上热下寒”病机即可。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胆汁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慢性肠炎。其他: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上热)同时伴慢性腹泻(下寒)、妊娠呕吐、小儿疳积等。注意事项:本方主治寒热错杂证,对于纯热证或纯寒证均不适用。

临床病例举例病例:

病案一,慢性胃炎伴肠易激综合征(上热下寒证):患者王先生,45岁,程序员。主诉:胃脘痞闷、烧心反复发作3年,伴腹痛腹泻1年。现病史:近3年来因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时常感觉胃脘部堵闷、烧心、反酸,口干口苦,心烦。近1年出现腹部怕冷,一吃凉的东西或稍受凉就小腹隐痛,随即腹泻,大便稀溏,每日2-3次。泻后腹痛稍减。自觉上半身燥热,但双足不温。查体:精神疲惫,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舌苔白腻中间微黄,脉弦细,关脉略滑,尺脉沉弱。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中医辨证:上热下寒,寒热格拒。 上热:胃脘痞闷、烧心、反酸、口干口苦、心烦、关脉滑。 下寒:腹部怕冷、遇冷腹痛腹泻、大便稀溏、双足不温、尺脉沉弱。

治法:清上温下,和中降逆。方药:黄连汤加减:黄连 6克,干姜 9克, 桂枝 9克,法半夏 9克,党参 15克, 炙甘草 6克,大枣 4枚,炒白术 12克,(加强健脾燥湿止泻)。疗效:服用7剂后,患者自述胃脘痞闷、烧心感明显减轻,心烦好转。腹痛腹泻次数减少,大便渐成形。原方稍作调整(黄连减至4克,干姜增至10克),续服14剂。诸症基本平息,嘱其注意饮食调摄,保持情绪舒畅,以资巩固。

病案二(慢性萎缩性胃炎):赵某,女,40岁,教师。2024年4月5日诊:胃镜检查结果:胃粘膜呈明显的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皱襞变细,粘膜变薄,粘膜下血管显露呈网状。有不规则的颗粒增生,可见到散在片状糜烂。经中西药物治疗3年余效果不理想。刻诊:胃脘痞塞不通,偶而疼痛,大便时溏时干,小便时黄时白,胃脘时有嘈杂,腹部时有畏寒,口干而苦,舌苔黄腻,脉濡数而无力。

辨为胃热脾寒。方以黄连汤加味,黄连10克,干姜8克, 党参15克, 清半夏15克, 炙甘草6克,桂枝12克, 柴胡18克, 三棱12克,黄芩15克, 大枣12枚。日一剂,水久煎二次合并分三服。五剂。二诊:饮食转佳,胃脘痞塞消除,苔黄腻而腻苔已除。

自此于后,累计服上方30余剂,临床症状消失,约半年后,胃镜及病理复查:胃粘膜基本转入正常,仅在胃小弯处发现有浅表性胃炎存在,但很轻微,无临床表现。在临床中,只要病机是“上热下寒”,无论病名是胃炎、食管炎还是肠炎,皆可灵活运用此方,往往能收到“调和阴阳,诸症俱平”的奇效。对于胃强脾弱,半夏泻心汤是不是也可以呢?欢迎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