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科幻传播赋能未来产业发展论坛:以想象力为翼,筑梦科技新征程

【产学研视点】科幻传播赋能未来产业发展论坛:以想象力为翼,筑梦科技新征程2025年,北京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迎来联结科幻与产

【产学研视点】科幻传播赋能未来产业发展论坛:以想象力为翼,筑梦科技新征程

2025年,北京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迎来联结科幻与产业的思想盛宴。作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年会的分论坛,“科幻传播赋能未来产业发展论坛”在此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科幻传播与未来产业专委会承办,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联合承办,高校科幻联盟、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空宇天际提供支持,汇聚文化、科技、媒体、产业各界力量,共探科幻想象力与未来产业的融合之道。

战略呼应:以科幻为桥,链接创新与未来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想象力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本次论坛精准响应国家鼓励科技创新、培育未来产业的战略部署,以“科幻想象力促进科技传播、催生文化新业态、推动未来产业发展”为核心议题,通过主旨演讲、圆桌对谈、成果发布等多元形式,打通科幻想象力、科技传播力、艺术创造力与产业引领力的壁垒,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质传播力注入动能,夯实文化强国与科技强国建设根基。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的选址,让论坛天然承载起科技与文化交融的使命。这座集展览、科普、交流于一体的国家级平台,与论坛“科幻赋能未来”的主题契合,为参会者营造出“立足当下、展望星际”的思想氛围。会前,不少嘉宾提前参观会场旁的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从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的奋斗历程中汲取灵感,深刻体会到“科幻源于现实,又引领现实”的内在逻辑。

阵容齐聚:跨界力量共赴科幻之约

论坛的规格与价值,吸引了多方力量参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领导等出席,为论坛锚定政策方向;主流媒体代表到场,搭建科幻传播的权威桥梁;科幻传播与未来产业专委会专家、高校科幻联盟师生带来前沿学术视角;文化科技企业代表携产业实践经验而来,形成“政策-学术-媒体-产业”的多元对话格局。

实践阵地:产学研视点团队打造大讲堂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技术分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电子企业协会标准与技术成果转化工委会副主任、古中科学副校长、工大产教融合特聘专家、力学教授王建省(群昵称:产学研视点)携团队参加活动。团队在校园内创办《电影与科艺大讲堂》,以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为核心定位,凭借前沿性与趣味性兼具的内容设计,成为高校通识教育的平台。

大讲堂中“科幻”板块的持续火爆,尤为引人瞩目。团队精准把握青年学生兴趣点,邀请科幻作家、影视特效师、人工智能专家等跨界嘉宾走进大讲堂,结合《流浪地球》等经典作品解析科幻创作中的科技逻辑,组织科幻剧本创作工作坊等实践活动。丰富的形式让科幻从“小众爱好”变为“大众热潮”,最高学期选课人数突破2000人,课堂互动参与度始终位居全校公共课程前列。

数据与口碑印证了青年群体对科幻文化的巨大需求,凸显高校在科幻传播与人才培育中的关键作用——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跨界资源的整合者、创新思维的引导者。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推动大讲堂与科幻产业对接,让高校成为科幻人才成长的“孵化基地”。现在大讲堂已经走出课堂,进入平台和企业,赋能科幻产业等。

开场发言:奠定论坛的科幻与未来产业基调

北京联合大学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刘文红担任主持。她以简洁严谨的发言引出会议背景与核心议题,清晰衔接各环节流程,为会议奠定规范有序的基调,有效引导现场氛围聚焦会议主旨。随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幻传播与未来产业专委会主任金韶作工作报告。金韶主任的报告聚焦专委会年度工作成效梳理、现存问题剖析及未来发展规划等核心方向,为后续会议研讨提供依据,推动会议扎实推进。

主旨演讲:解码科幻与产业的共生密码

主旨演讲环节,五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登台,从影像工业、数字媒介、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等维度,解构科幻与未来产业的深层关联,带来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观点分享。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张之益教授,以《科幻视域下的未来影像工业构建》为题,抛出“科幻是影像工业的‘先行设计图’”的核心观点。他指出,科幻作品中对未来场景的想象,早已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而是为影像技术研发提供方向指引。从《阿凡达》的动作捕捉技术到《流浪地球》的行星发动机设计,科幻需求推动着影像工业从“技术实现”向“创意引领”转型,未来影像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是“科幻想象力+技术执行力”的双重叠加。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涛教授聚焦《数字复生及其媒介形式》,将科幻中的“数字永生”与现实技术结合。他表示,当前AI技术对人物声音、形象的复原能力,已让科幻中的“数字复生”初现雏形,而科幻作品则为这一技术的伦理边界、应用场景提供了思想实验。未来,科幻与媒介技术的融合,将推动“数字人文”成为新的文化业态,为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新路径。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贾云鹏教授,从人工智能与想象力的关系切入,带来《人工智能时代探索技术与想象的边界》的演讲。他强调,AI不是想象力的“替代者”,而是“放大器”。AI能快速实现科幻创意的可视化呈现,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追问、对未来的情感共鸣,仍是想象力的核心。在AI时代,科幻创作应聚焦“技术无法触及的想象维度”,让技术与创意形成互补,共同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

北京电影学院智能影像工程学院院长陈军教授,以《AIGC赋能科幻影像的制作与传播》为主题,分享了产业一线的实践观察。他以AIGC在科幻剧本生成、特效制作、宣发推广中的应用为例,说明技术已大幅降低科幻影像的创作门槛。但同时,他也提醒,AIGC生成的内容需经过“科幻逻辑校验”与“人文价值筛选”,避免技术滥用导致科幻作品失去思想内核。未来科幻影像产业的发展,应是“技术提效、内容提质”的双向奔赴。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将目光投向人才培养,在《以未来引导现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科幻想象力的价值》中提出,科幻应成为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他认为,科幻作品中蕴含的跨界思维、批判精神与未来视野,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通过科幻教育,能让学生跳出专业局限,以更宏观的视角看待科技发展,为未来产业培育“既懂技术又有想象力”的复合型人才。

成果发布:科幻人才培养迈出坚实一步

论坛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北京邮电大学纪阳教授团队联合科幻传播与未来产业专委会,共同发布“更多想象空间”和“工程想象力”两大人才培养成果。两大成果聚焦“科幻与工程实践的融合”,打破了“科幻只重创意、工程只重技术”的传统认知。

“更多想象空间”项目以科幻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将科幻创意转化为具体的工程构想,已在多所高校开展试点,形成“科幻剧本-技术方案-原型制作”的完整培养链条;“工程想象力”项目则邀请工程师与科幻作家共同授课,让学生从工程技术的现实瓶颈出发,构思符合科学逻辑的科幻创意,避免“空想式科幻”。两项成果的发布,为科幻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也为未来产业储备核心人才提供了支撑。

圆桌对话:凝聚科幻传播与产学研合作共识

两场高质量圆桌对话,成为论坛思想碰撞的核心阵地。第一场“科幻想象力传播”圆桌由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刘文红主持,高校、媒体、出版机构专家围绕“青年想象力激发”“科幻传播路径拓展”展开深入探讨。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姚顺提出,科幻出版应打破“小众圈层”局限,推出“科幻+科普”“科幻+教材”等多元产品,让科幻走进中小学课堂与大众阅读场景;中青在线总编辑王俊秀则从媒体视角出发,强调主流媒体应搭建“科幻作品展示+创作者访谈+技术解读”的传播矩阵,用通俗语言解读科幻中的科技原理,降低大众接受门槛;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幻分社社长王卫英表示,出版机构应加强与科幻作家、科学家的合作,推出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的作品,避免科幻沦为“伪科学”的载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庄维嘉、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高尔东及文化科技企业代表,共同聚焦青年人才培养,提出“高校科幻社团+企业实践基地+媒体曝光”的联动模式,让青年科幻爱好者既能获得专业指导,又能将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为科幻传播注入青年活力。

第二场“科幻产学研合作”跨界对话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庄维嘉主持,企业负责人、高校学者与大学生代表同台,探讨科幻赋能未来产业的具体路径。北京工业大学元宇宙云图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何伟提出,元宇宙技术与科幻的融合,将催生“科幻元宇宙”新场景,为游戏、教育、文旅等产业带来新增长点;空宇天际总经理尹世源结合自身企业实践,分享了科幻IP与航天产业的合作经验,强调科幻IP能为硬核科技产品赋予情感价值与文化内涵,提升产品传播力;聚力维度CEO赵天奇从技术角度出发,说明AIGC、虚拟人等技术能快速实现科幻创意的产业化落地,降低产学研合作的成本。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曲楠与高校科幻联盟大学生代表从人才培养与创意输出层面,提出高校应与企业共建“科幻创意孵化平台”,让学生的科幻创意直接对接产业需求,形成“创意-孵化-产业化”的闭环。这场跨界对话打破了产学研之间的壁垒,明确了各方在科幻赋能未来产业中的定位与作用。

倡议发起:让科幻赋能未来的接力永不停歇

论坛接近尾声,两项重要倡议的发起,为科幻传播与未来产业的融合发展注入持续动力。论坛宣布启动下一期“更多想象空间:从墨子到刘慈欣”征集活动,以“中国古代科技智慧与当代科幻精神”为主题,面向全国高校学生、科幻创作者征集科幻剧本、创意方案与绘画作品,挖掘中国本土科幻素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IP。

令人动容的是“科幻赋能未来”接力行动倡议的发起。科幻传播与未来产业专委会专家委员、高校科幻联盟师生、企业代表共同登台,手持写有“科幻”“创新”“未来”的灯牌,共同宣读倡议:“以想象力为笔,描绘科技蓝图;以传播为桥,连接创意与产业;以行动为足,赋能未来发展。”倡议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科幻传播、支持科幻教育、推动科幻产学研融合,让科幻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灯光汇聚的瞬间,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科幻赋能未来的信念传递。

结语:科幻为翼,共赴未来之约

随着倡议的完成,“科幻传播赋能未来产业发展论坛”圆满落幕。但这场论坛带来的思想碰撞与行动共识,为科幻与未来产业的融合发展拉开了新的序幕。从主旨演讲中的理论思考,到成果发布中的实践探索,再到圆桌对话中的路径共识,论坛清晰地展现出:科幻不是遥远的幻想,而是扎根现实、引领未来的重要力量。

在国家科技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战略背景下,科幻传播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科幻想象力与科技传播力、艺术创造力、产业引领力深度融合,必将催生更多文化新业态、产业新增长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科幻赋能未来”的接力行动,将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让想象力的种子生根发芽,让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结出硕果。

未来已来,科幻为翼。相信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科幻将成为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为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共赴一场科技与梦想交织的未来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