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这些年,最常被人问的就是“你怎么判断这只股要涨了?”每次我都实话实说:“判断不了,也没必要判断。”结果往往换来一脸疑惑——不猜涨跌怎么炒股?其实我有自己的笨办法:盯着股息率和估值,觉得划算就买,拿得住股息,等得起上涨,偶尔做个波段,反而比天天盯盘、跟大V预测赚得稳。

先说说我的核心逻辑:买股票就像买生意,首先得看这生意划不划算。我从不管市场上的“利好利空”,也不听大V说“这只股要翻倍”,就盯两个硬指标——股息率和估值。比如选银行股,我会先看近三年平均股息率,要是能稳定在5%以上,比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025年11月约2.65%)高一大截,就先放进备选池;再看市盈率,要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比如低于5倍,说明估值够低,就算短期不涨,拿着每年的股息也比存银行划算。
就像之前关注的某国有大行,2024年三季度股息率达到5.8%,市盈率只有4.2倍,当时觉得符合要求就建了仓。买入后我根本不看股价涨跌,反正每年能拿到稳定股息,就算股市突然关闭,这笔投资也不算亏。结果到2025年10月,这只股不知不觉涨了23%,股息加上股价收益,总回报比单纯存银行高了近4倍。后来觉得涨得太多,估值回到了6倍,就卖掉换成了另一只股息率5.5%、市盈率4.5倍的公用事业股,继续拿股息等机会。
这种方法看着“笨”,却避开了散户最容易犯的错——追涨杀跌。市场上太多人天天猜“明天会不会涨”“要不要卖”,结果往往是一买就跌、一卖就涨。我见过有人跟着大V买“热门科技股”,明明市盈率已经飙到80倍,还坚信“能涨到100倍”,最后被套30%;也有人因为听说“利空”,把股息率6%的优质股低价割肉,转头又去追涨,来回折腾反而亏了不少。其实对普通散户来说,“判断涨跌”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连机构都经常预测错,何况我们?
那为什么不判断涨跌,最后股票还会涨?这就是“价值的魔力”。一只股票要是长期股息稳定、估值低,说明公司盈利靠谱,市场早晚会发现它的价值。就像2023年的某家电龙头,当时受行业周期影响,股价跌了30%,但股息率反而升到了6.2%,市盈率跌到了8倍。我当时觉得划算就买了,拿着吃了两年股息,到2025年行业回暖,股价不仅涨回了之前的跌幅,还多涨了18%。这不是我能预测到的,而是低估值和高股息带来的“安全垫”,只要公司基本面没变,价值迟早会反映在股价上。
当然,只拿股息还不够,用仓位和备用金做波段,才能让收益再上一个台阶。我不会把所有钱都投进去,永远留30%的备用金。比如某只股买了10万元,要是跌了10%,就用备用金补5万元,把成本拉低;要是涨了20%,就卖掉一半,落袋为安,剩下的继续拿股息。这样就算股价波动,也能通过仓位调整降低风险,还能赚到波段差价。
就像2025年11月的市场震荡,我持有的某消费股跌了15%,当时用备用金补了仓,成本从12元降到了10.8元。没过一个月,股价反弹到13元,我卖掉补仓的部分,不仅赚了差价,剩下的股份成本更低,拿股息也更划算。这种操作不用判断“底在哪”“顶在哪”,只要根据股价波动调整仓位,反而比精准“抄底逃顶”更稳。
还有人问我:“要不要先看板块再看个股?”我的答案是:板块只是参考,个股价值才是根本。比如大家都说“科技板块好”,但科技股里也有很多市盈率几百倍、根本不盈利的公司,买这种股和“赌大小”没区别;反而有些传统板块的个股,比如公用事业、消费龙头,虽然板块不“热门”,但股息稳定、估值低,反而更适合散户。
2024年很多人追“AI板块”,某AI概念股半年涨了150%,但市盈率高达120倍,股息率几乎为0。当时有人劝我买,我说“这生意太贵了,买不起”。结果到2025年,这只股跌了60%,很多追涨的人被套;而我持有的某消费股,虽然板块没什么热度,但股息率5.2%,市盈率10倍,一年下来反而涨了18%。其实对散户来说,“热门板块”往往是陷阱,反而是“没人关注”的低估值个股,才藏着真正的机会。
可能有人会说:“这种方法赚得慢,不如炒短线快。”但炒股不是“比谁赚得快”,而是“比谁赚得稳”。我见过太多人靠短线赚了“快钱”,最后又靠短线亏了更多;反而那些拿着高股息、低估值个股的人,每年稳赚10%-15%,十年下来复利效应惊人。2020年到2025年,我用这种方法,年化收益稳定在12%左右,虽然不算高,但从来没亏过钱,比那些“一年翻倍、一年亏50%”的人靠谱多了。
最后想跟大家说:普通散户炒股,别把自己当成“分析师”,要把自己当成“生意合伙人”。不用判断涨跌,不用猜市场情绪,就看这“生意”划不划算——股息够不够高,估值够不够低,买了之后能不能安心拿股息。只要做到这几点,就算短期不涨,长期也大概率能赚钱。市场上没有“一夜暴富”的捷径,但有“稳扎稳打”的笨办法,而这种笨办法,恰恰是普通散户最靠谱的盈利路径。
现在我还是只持有两只股,一只银行股,一只公用事业股,每天不用盯盘,不用看消息,每年拿股息,涨多了就卖,跌多了就补,反而活得很轻松。炒股本就不该是“煎熬”,而是“耐心等待价值兑现”的过程。希望大家都能放下“判断涨跌”的执念,找到适合自己的笨办法,在股市里稳稳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