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我刷着手机突然坐直了身子——京东资产拍卖页面上,一套深圳宝安市场价800万的房子,被银行标价560万挂出,直接打了七折。
这不是孤例。进入2024年下半年,工行、建行、农行等突然在阿里、京东等平台大规模甩卖房产,价格低到让人怀疑人生。江苏一套别墅市价450万,银行288万就卖;杭州一套学区房挂牌价只有周边价格的75%。
朋友们,这根本不是普通的促销,这是一场银行体系的“集体出逃”。而当他们开始“倒牛奶”时,普通人的机会与陷阱同时出现了。

还记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那些拿着高薪的华尔街精英是怎么做的吗?他们一边对客户说“房地产市场很健康”,一边悄悄抛售自己手中的房地产相关资产。
历史没有新鲜事。2024年6月开始,中国建设银行在京东资产平台一次性上线了200多套“直供房”;农业银行不甘示弱,拿出遍布20多个省的500多处房产搞起了“特价促销”。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房子多数是银行通过司法程序收回的抵押房。也就是说,原房主要么断供了,要么企业破产了。
银行这些“最聪明的钱”正在悄悄撤离,他们宁愿七折变现,也不愿继续持有。这种果断,背后是对未来房价走势的明确判断。
02 七折房不是“馅饼”是“陷阱”?三大真相让人心惊!表面上看,七折买房是天大的便宜。但当你准备“捡漏”时,我要给你泼三盆冷水。
第一,银行比你会算账。某股份制银行资产保全部朋友私下说:“我们评估过,现在七折卖,比持有三年后可能六折卖更划算。”银行内部预测,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还有20%以上的下跌空间。
第二,这些房子大多“先天不足”。我仔细研究了上百套银行直供房,发现其中超过70%是房龄超过15年的老房子、位置偏远的郊区房或者户型奇葩的问题房。真正的好地段、好户型,银行内部早就消化了,根本不会流到公开市场。
第三,隐性成本能吓死人。郑州一位购房者2024年7月以市价七折拍下一套银行直供房,结果发现前房主拖欠了6年物业费、6万元采暖费,更可怕的是房屋主体结构有违规改建,光修复就花了20多万。算下来,根本没占到便宜。
银行才不会做亏本买卖,所有风险都转嫁给了接盘侠。
03 财富大转移:普通人如何在这场危机中寻找机会?每次资产价格大幅波动,都是一次财富重新分配的机会。面对银行大甩卖,聪明人已经开始行动了。
我的朋友小张,上个月在佛山以周边房价八折拍下一套银行直供房。他的策略很明确:只考虑一线城市核心地段、房龄5年内的次新房。这类房产银行处置速度最快,价格优势明显,而且风险最小。
“我研究了最近三年法拍房数据,核心资产抗跌性最强。银行急着出手,给了我捡漏机会。”
真正的机会属于那些做足功课的人。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前提是你得知道自己在买什么。
专业人士总结了“银行直供房购买三大纪律”:
产权不清晰的房子白送也不要——必须确认银行已取得完整产权,避免陷入无尽纠纷。
不见实物绝不出手——亲自验房,检查每一个角落,核对每一张缴费单。
全成本核算——把税费、维修费、可能欠费全部算进去,再判断是否真便宜。
04 更大的图景:这场甩卖潮将如何改变楼市预期?银行大规模抛售房产,正在悄悄改变游戏规则。
最直接的影响是:银行自己成了最大的“降价先锋”。当建设银行都愿意七折卖房时,周边二手房业主还怎么坚挺自己的挂牌价?这实际上是在为区域房价“重新定价”。
更深层次看,这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金融机构对房地产的信仰正在瓦解。他们不再相信“房价永远涨”,宁愿割肉变现。
回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房价腰斩,银行同样大规模处置抵押房产。当时勇敢抄底的人,后来都获得了丰厚回报。历史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只是换了一批玩家。
眼下,某拍卖平台页面上,一套打了六八折的学区房还剩3小时竞拍结束,已有17人报名。而同一时间,该小区链家门店里,挂牌价纹丝不动。
这就是当下楼市的真实写照:一方在绝望中割肉离场,一方在幻想中坚守预期。而真正的智者,正在仔细分辨哪些是机会,哪些是陷阱。
当银行开始“倒牛奶”时,普通人要么成为被倒掉的“牛奶”,要么成为喝到便宜牛奶的人——这取决于你的认知和勇气。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