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儿子一天到晚上蹿下跳,像装了马达,我一天下来累得话都不想说。”
“他写作业能从书桌跳到沙发,再滚到地板,五分钟站起来三次,我盯着他,心都快跳出来了。”
很多妈妈都有类似的感慨:养男孩,怎么就这么费妈?不是孩子不乖,也不是妈妈没耐心,而是从生理到心理,男孩的成长方式,本身就对养育者提出了更高的体力和情绪消耗。而这种“费”,不是错觉,背后真有科学依据。

首先,从大脑发育来看,男孩的大脑结构与女孩存在天然差异。科学研究发现,男孩大脑中负责运动和空间感知的区域更活跃,而负责语言表达和情绪调节的区域发育相对较慢。简单说,男孩更倾向于用“动”来探索世界,而不是用“说”来表达自己。一个男孩摔疼了,可能不会哭着说“妈妈我好疼”,而是立刻爬起来再试一次,甚至越挫越勇。这种“行动优先”的模式,让妈妈必须时刻保持警觉——他下一秒会从哪里跳下来?会不会撞到头?能不能自己处理摔倒的情绪?
其次,男孩体内的激素水平,从出生起就远高于女孩。这种激素让他精力旺盛、喜欢冒险、追求刺激。三岁的男孩可以一遍遍从滑梯上冲下来,十岁的男孩敢从两米高的台阶往下跳,十五岁的男孩总想找点“有挑战”的事做。这种与生俱来的“高能量”,让妈妈不得不投入更多体力去陪伴、引导和约束。别人家孩子在安静画画,你家儿子可能已经把颜料甩到了天花板;别人家孩子睡前听故事,你家儿子还在床上翻跟头。妈妈的神经,长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怎能不累?

再者,男孩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更隐晦。他们不擅长直接说“我害怕”“我需要你”,而是通过行为释放情绪。比如,生气时会砸东西,难过时会躲起来玩车,受挫时会发脾气。妈妈往往要像“侦探”一样,从他的行为中解读情绪信号。他今天特别闹,是不是在学校受了委屈?他突然不说话了,是不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这种“解码式”育儿,消耗的是大量心力。
更现实的是,社会对男孩的期待也无形中加重了妈妈的负担。我们常说“男孩要坚强”“男子汉流血不流泪”,于是妈妈在教育时,既要保护他的情绪,又怕把他养“软”了;既要鼓励他勇敢,又怕他冒险受伤。这种矛盾的拉扯,让养育过程充满纠结。
但“费妈”不等于“难养”,而是提醒我们:男孩的成长节奏不同,需要匹配不同的养育方式。
聪明的妈妈,不会强行把儿子按在书桌前练字,而是带他去爬山、踢球、搭积木,在运动中释放能量;
不会因为他摔了不哭就认为“没事”,而是主动问:“刚才那一跤,疼不疼?”帮他建立情绪认知;
不会因为他“皮”就否定他的天性,而是为他设立清晰的边界:“可以跑,但要在安全的地方。”

同时,妈妈也要学会“省力”育儿。比如,把家里的危险区域做好防护,减少时刻盯防的压力;多安排户外活动,让他在大自然中耗掉“电量”;适当放手,让他在可控范围内试错,而不是事事包办。
说到底,男孩“费妈”,不是因为妈妈不够强,而是因为男孩的成长方式,本身就更“耗能”。他们像一辆动力强劲的越野车,需要更宽的路、更稳的驾驶,也需要更多油。
而妈妈的爱,不是把他改成一辆安静的电动车,而是陪他找到适合自己的跑道。
当你不再试图“驯服”他,而是理解他、接纳他,你会发现:
那个让你精疲力尽的男孩,也正是那个将来会为你扛起风雨的人。
他费妈,但也最暖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