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1927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有没有发现,身体里最“低调”的器官之一,就是肾?它不爱吭声,不爱求救,出问题了也不疼不痒,等你意识到它“生病”了,常常已经晚了。
在我国,慢性肾病患者数量已经突破1.2亿1,也就是说,每10个人里就有1个“带病而不自知”。而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一类肾病,有个名字你可能没听过——慢性肾小球肾炎。它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却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沉默的杀手”,以及它悄悄留下的3个“求救信号”。看完这篇文章,或许你能早一步发现它、拦住它。
一、“肾病”?可别想得太简单很多人一听“肾病”,脑子里自动浮现的是“尿毒症”、“洗肾”、“肾透析”这些严重的词。但其实,肾病的种类非常多,慢性肾小球肾炎就是其中很常见的一种。它的特点是:来得慢、藏得深、拖得久。
初期几乎没有症状,想靠“感觉”来发现它,基本不可能。它不发烧、不腹痛、不咳嗽,甚至连尿频尿急都没有。你日常生活照常,吃喝玩乐一样不少,但体内的肾功能,可能正在一点点衰退。
等到真正出现症状,比如浮肿、尿少、乏力、贫血时,肾功能往往已经受损超过50%,甚至进入中晚期。
二、这种病,为什么容易被忽略?
这事不能怪你粗心,而是它“太会装”了。肾脏是个特别“能忍”的器官。每个人有两个肾,即使一个坏了,另一个也能顶一阵子。更何况,肾脏本身也有很强的代偿能力。你以为的“没事”,其实是它在硬扛。
而且,这种病不疼不痒、不红不肿,没有“典型症状”,自然很容易让人忽视。更麻烦的是,大多数人根本没做过一次正规的尿常规检查。这项简单又便宜的检查,恰恰是发现早期肾病的重要工具。
划重点:体检单上那一排“+ - +”的尿常规,真的不能忽略!
三、这3个信号,可能是肾病在“敲门”虽然它来的时候悄无声息,但如果你细心一点,还是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1. 尿液“变了样”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尿的颜色怪怪的?清澈度下降,泡沫变多,而且泡沫久久不散?这可能不是水喝少了,而是尿蛋白升高的信号。
正常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极低,如果尿蛋白升高,说明肾小球的“过滤网”出了问题,把本该留下的蛋白漏了出去。如果你用家里的马桶都能观察到“泡泡尿”,那说明问题可能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
下划线:一旦发现泡沫尿、尿液颜色异常,建议尽快做尿常规检查
2. 早上起来眼皮肿、腿脚肿

如果你早上起床,发现眼皮肿得像包子,或者穿鞋时觉得脚背被勒得紧,别急着怪晚饭吃咸了。这有可能是肾脏无法及时排出水分,导致体液在体内“积压”。尤其是那种按一下有坑的水肿,更值得警惕。肾病水肿的特点是“先轻后重、晨重晚轻”,常从眼睑和脚部开始。
3. 总感觉累,脸色越来越差
肾脏的工作不仅仅是排尿,它还参与了调节血压、维持电解质平衡、合成红细胞生成素。当肾功能下降,贫血、疲劳、注意力下降等症状就会悄悄找上门来。如果你明明休息充足,却总感觉浑身乏力,脸色发白,甚至稍一运动就心慌气短,也要考虑是不是肾功能出了问题。
四、早发现,真的能“拯救肾”别以为查肾病要做什么大检查,其实很简单:

尿常规检查:最基础也最重要,能发现蛋白尿、潜血等异常
血肌酐、尿素氮:评估肾功能是否受损
肾小球滤过率(eGFR):判断肾功能分期的关键指标
肾脏B超:看结构有没有变化
这些检查都是常规体检项目,只要你愿意主动关注,很容易做到早筛查、早干预。而对于确诊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合理的用药+生活方式管理,能显著延缓病情进展、避免进入透析阶段。
五、别让肾脏“沉默着”变坏,这些事请你做到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肾脏的状态,但有些生活习惯,真的能决定它的命运。

别乱吃止痛药:长期大量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会伤肾
控制高血压、高血糖:这是导致肾病的头号推手
少吃高盐高蛋白饮食:长期高蛋白摄入会增加肾负担
每天喝够水,但别硬灌:成年人大约1500~2000ml为宜,视体重和出汗情况调整
每年做一次尿常规+肾功能检查,尤其是40岁以上、有三高家族史者,更要重视
写在最后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根本不知道它来了。它不声不响地偷走你的健康,等你察觉,它已经站在了“终末期肾病”的门口。但只要你愿意多留心一点身体的信号,主动做一次小小的检查,也许就能早一步把它拦在门外。别让“沉默”成为肾病的保护色,让科学与警觉为健康护航。
参考资料:
《中国慢性肾病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2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慢性病防控报告)中国疾控中心《慢性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22年版《肾脏病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