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第一次车臣战争中的格罗兹尼巷战。那场战斗惨烈到什么程度?俄军一支上千人的装甲精锐部队,杀进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结果短短几天内几乎被团灭,阵亡士兵的尸体甚至被车臣武装用来垒成工事掩体。
“尸体垒墙”这一幕,不仅成了现代战争史上最血腥的画面之一,也彻底激怒了当时的俄罗斯高层,据说普京(当时已身处权力核心)得知后震怒,下令“轰平他们”。这场仗到底是怎么打成这样的?

1994年底,苏联解体刚三年,俄军虽然有点“拉胯”,但心里还揣着超级大国的架子。在他们看来,收拾车臣分裂武装,那就是牛刀杀鸡——直接开着坦克装甲车,大摇大摆开进格罗兹尼市区,以为对方会望风而逃。
这支被称为“北方集群”的先头部队,确实现代化程度不低,装备着T-80坦克、BTR装甲车。但他们犯了兵家大忌:严重轻敌,且完全没做巷战准备。 指挥官甚至乐观地认为,能在一天内拿下市中心。结果呢?车臣武装早就张好了口袋等着他们。


1994年除夕夜,当俄军装甲纵队沿着格罗兹尼狭窄的街道深入时,灾难降临了。他们不知道城市地图,更不知道每栋高楼、每个窗口都藏着致命杀机。
格罗兹尼的巷战,成了现代战争中城市战的经典反面教材。
车臣武装指挥官马斯哈多夫和巴萨耶夫,都是经历过阿富汗战争的老兵,深谙游击巷战精髓。他们提前把格罗兹尼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堡垒,组建了三五成群的“猎杀小组”,装备了大量RPG火箭筒、反坦克导弹和重机枪。

俄军装甲纵队一进入狭窄街道,立刻就成了活靶子。头尾的坦克被RPG瞬间打爆,堵死了整条街道,中间的车辆进退不得,成了“铁棺材”。缺乏步兵掩护的坦克,视野极差,在巷战中几乎就是瞎子。
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火车站和总统府附近。其中俄军第131“迈科普”旅,作为精锐摩托化步兵旅,一头扎进了最密集的伏击圈。在短短三天的血战中,该旅一千多名官兵中,有超过800人阵亡,几乎全军覆没,仅剩11人逃了出来,而几乎所有坦克和装甲车都被摧毁。

也正是在这些最激烈的交战点,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尸体垒墙”事件。车臣武装为了快速构筑街垒工事,延缓俄军推进,竟直接将阵亡俄军士兵的遗体堆积起来,充当掩体。而且还将俄军头颅割下,当弹药投射给俄军阵地。
这一方面是战场上的实用主义,另一方面也是极端的心理战,极大地打击了俄军士气,也彻底点燃了俄罗斯国内的怒火。
此消息传到莫斯科,举国震惊。这不仅是对俄军军事上的羞辱,更是对民族尊严的践踏。据说,当时已深受叶利钦重用、负责安全事务的普京,对此反应极为强烈,力主采取更坚决、更无情的打击手段。

“轰平他们”并非一句空话,它代表了俄军后续战术的转变:放弃幻想,不再追求“最小伤亡”,转而倚仗绝对的火力优势,用重炮和轰炸机将抵抗区域夷为平地。
尽管俄军最终在1995年勉强控制了格罗兹尼残骸,但第一次车臣战争以俄军的惨痛代价告终。这场战争,尤其是格罗兹尼巷战,给全世界军队都上了一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