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2月,东京上野动物园将迎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随着双胞胎大熊猫“晓晓”和“蕾蕾”踏上归国旅程,日本境内将暂时不再有中国大熊猫的身影。这个消息让无数日本民众黯然神伤,一位常年参观上野动物园的老人感叹道:“这就像樱花季节提前结束,让人措手不及。”

这对出生于2021年6月23日的双胞胎,名字寓意“黎明将至,花蕾待放”,如今却要带着日本民众的万千不舍返回故乡。它们的离去不仅是一个动物园的损失,更标志着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中日“熊猫外交”暂时画上了休止符。
回顾历史,1972年首批大熊猫“康康”和“兰兰”抵达日本时,曾引发前所未有的观看热潮。据统计,当年上野动物园的参观人数一度飙升到历史最高点,排队观看大熊猫的队伍蜿蜒数公里。当时有日本媒体幽默地评论:“大熊猫的外交威力胜过十个外交使团。”五十多年来,大熊猫已深度融入日本社会文化,甚至催生了一种独特的“熊猫经济”。
和歌山县“冒险世界”游乐园的经历生动诠释了这种“熊猫效应”。今年6月,当大熊猫“良浜”及其三个孩子启程回国时,尽管是工作日,仍有约3500人提前提交了入园申请,在开园前就排起了长队。一位来自埼玉县的53岁女士已经持续十多年常来这里看大熊猫,她动情地说:“虽然很不舍,但祝福它们在中国幸福生活。”园方后续为粉丝们征集思念留言,截至7月下旬,竟收到了超过1.9万条温情寄语。

大熊猫在日本社会扮演的角色远不止是吸引游客的明星。和歌山县警察本部曾别出心裁地任命大熊猫“彩浜”和“枫浜”为“交通安全和歌山梦大使”,感谢它们通过可爱的形象让交通安全海报备受关注。这种官方的“卖萌”行为,恰恰反映了大熊猫在日本民众心中的特殊地位。
从经济角度看,大熊猫的价值更是惊人。据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宫本胜浩估算,自1994年“冒险世界”饲养大熊猫以来,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累计超过125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2亿元)。这个数字背后,是源源不断的游客、周边商品销售和媒体曝光带来的综合效应。
大熊猫返乡的背后,是严谨的国际合作协定。今年6月返还的4只大熊猫,是因为中日大熊猫合作保护协议于2025年8月到期。同时,年龄也是一个关键因素——24岁的“良浜”已属高龄,返回中国后将在医疗条件更为完善的环境中安享晚年。这些细节表明,大熊猫的国际合作始终以科学保护和种群优化为核心宗旨。

就在日本民众依依惜别的同时,国际熊猫外交的版图正在悄然重塑。2025年11月,大熊猫“辰星”和“晓月”抵达马来西亚,开启了新一轮为期10年的保护合作研究。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态势,引发了不少国际观察家的思考。
中国问题专家、神田外国语大学教授Ichiro Korogi对此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没有外交官能打败熊猫。”他认为,考虑到对舆论的影响,很难想象作为中日友谊象征的大熊猫会从上野动物园永久消失。事实上,前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已在公开场合向中方表达希望迎来新熊猫的意愿。
大熊猫的去留,素来被视为中外关系的“晴雨表”。它们的足迹,也在悄然映射着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从某种意义上说,大熊猫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象征,更是国际政治中独特的“软实力”体现。
随着“晓晓”和“蕾蕾”的归国日期临近,许多日本熊猫爱好者已经开始计划“追星之旅”——前往中国四川的熊猫基地探望它们。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日语交谈声早已不足为奇,这种民间的自发交流,或许正是熊猫外交最珍贵的遗产。
各位读者,您如何看待大熊猫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特作用?在您看来,“熊猫外交”是否会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而焕发新的生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与熊猫故事,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充满温情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