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打工人,每月就盼着发薪日那声提示音,盘算着这笔钱够不够还房贷、给娃买奶粉。
但你绝对想不到,三千多年前的夏商周“百工”——也就是咱古代的技术工人,连铜钱长啥样都没见过,却能凭一手好手艺养活全家,甚至攒下“家业”!
我是西周都城镐京的一名青铜铸造工,入行快二十年了。今天咱不聊帝王将相,就唠唠咱古代工匠的“工资”有多特别。

我祖师爷那辈在殷墟造青铜器,那会儿还没货币流通,管工的贵族从不给“钱”,每月发的都是实打实的粟米和粗麻布。
要是赶上工期紧、任务完成得漂亮,逢年过节还能额外领块野猪腿或者羊肉,够全家老小解解馋、改善一顿伙食。
有一回祖师爷铸出了一套纹饰精美的青铜酒器,商王见了龙颜大悦,直接赏了半亩上等良田——这在当时可是顶格的“年终奖”!

到了西周,咱工匠的待遇可比商朝时强多了。除了每月固定的粟米,官府还直接分给我一间带小院子的住房,不用自己愁落脚地。
最让人眼红的是“技能补贴”——因为我专攻复杂的祭祀礼器铸造,每完成一件王室订单,就能多领两匹细麻布。
去年冬天我家媳妇生娃,我就用攒了大半年的三匹细麻布,跟隔壁做陶罐的老张换了十个大肚陶罐,腌了满满一缸酸菜和萝卜干,够吃一整个冬天。

不过刚入门的师弟就没这么舒坦了。他跟着我学了才半年,手艺还没练扎实,每月领的粟米比我少一半不说,还没资格领技能补贴。
前阵子他不小心铸坏了一件军用青铜剑,当月的“绩效奖”直接被扣光,还得免费加班半个月补做一件,才算过关。
他私下跟我吐槽:“师兄,咱这行跟现在的实习生一模一样啊,没真本事就没话语权,连待遇都差一大截!”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问了:没铜钱没纸币,想买点东西咋交易?别急,咱古代工匠有的是“等价交换”的智慧。
我常拿官府发的粟米去集市换东西,行情基本固定:一斤粟米能换两个粗陶碗,五斤粟米能换一把砍柴的铁刀,足够日常用了。
要是想买青铜器、玉器这种贵重物件,就得拿“大件”换——我邻居木匠老王,去年就用三张精心打造的雕花木床,换了一头刚断奶的小牛犊。

咱百工还有个当时独一份的“铁饭碗”福利:等干到干不动的年纪,官府会给“退休待遇”,不用再上工也有饭吃。
我师傅去年刚满六十,就向官府递了“退休申请”,现在不用再进工坊,每月官府还会按时送半份粟米过来,直到百年之后。
这待遇放在现在,可不比国企退休老员工的福利差,难怪当时人人都想当工匠!

不少人觉得古代工匠地位低,其实是被影视剧骗了。就说上周,王室要铸一套祭祀用的大鼎,专门派了位卿大夫来工坊视察。
那位卿大夫见了我铸的半成品,特意上前拱手作揖:“先生手艺精湛,王室祭祀大典能否顺利举行,全靠您了!”这排场,不比现在的技术专家受尊重?
更重要的是,咱的手艺是“传家宝”,我儿子从十岁就跟着我在工坊打杂学手艺,等他正式出师,也能领一样的待遇,饿不着肚子。
其实历史从来不是博物馆里冷冰冰的器物,而是像我这样一个个手艺人的烟火日常、柴米油盐。
从商朝的粟米麻布,到西周的住房补贴,咱百工的“工资”形式变了又变,但不变的是凭手艺吃饭的底气和尊严。
现在的打工人常说“技多不压身”,其实三千多年前的我们早就用亲身经历证明了:有门过硬的手艺,走到哪儿都有饭吃。
话说回来,你们觉得是现在的月薪制更省心,还是咱古代的“实物工资”更实在?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