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新娘”灰色产业链内幕:20万,包娶到家,跑一个,赔两个!
在偏远的乡村角落,电线杆上常常贴着这样诱人的广告:"三个月内保证新娘送到家,六天往返确认新娘身份,最高不超过20万,如果一年内新娘离开,免费再配一个。"
这绝非普通的商业交易,而是赤裸裸的人口贩卖。
看官们不禁要问:人类怎么能够像商品一样被买卖?然而在阳光照不到的阴影处,确实存在着这样的人口交易市场——其中一部分受害者被称为"越南新娘"。
这个隐秘的灰色产业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复杂的社会成因?
在大多数人认知中,人生轨迹应当是先经历恋爱,然后选择合适伴侣组建家庭,最后生儿育女。
而不是直接花费巨款从国外购买一个妻子,让她成为终身伴侣。
为什么如此多的中国男性愿意支付20万元迎娶越南新娘?究竟是哪些群体在做出这样的选择?
实际上,这些愿意投入重金娶越南妻子的男性,主要分布在中国农村地区。
根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男女比例约为105:100。具体来看,全国人口中男性占据多数,比例为51.24%,而女性人数相对较少,约占48.76%。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国总人口约为14.12亿,其中男性单身人口规模庞大,预计超过4000万人面临择偶困境。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影响,"重男轻女"思想仍然普遍存在,许多家庭将生育男孩视为传承血脉的唯一方式。
这样的观念导致农村地区性别比例更加失衡,男性数量明显多于女性,找不到配偶的单身男性自然越来越多。
古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许多男性都渴望成家立业、延续香火。
既然在本地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只好花钱从越南寻找配偶。
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越南女孩年轻漂亮,对中国男性特别有好感。她们不看重物质条件,贤惠能干,懂得持家之道,还能吃苦耐劳。只要花费十几二十万,甚至几万元,就能娶到这样的好媳妇。"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些婚介机构在推销越南女性时,常常向单身男性声称:越南姑娘对中国男士情有独钟。
然而只要我们冷静思考,就会意识到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值得商榷。
这些来自越南的年轻女性,很多人从未到过中国,也没有与中国男性接触的经验。
然而奇怪的是,她们似乎对中国男性有着特殊的好感,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
虽然越南女性对中国男性的评价普遍较高,确实得益于中国男性在当地的良好声誉,但婚介机构在介绍时往往存在夸大其词的情况,所言未必完全属实。
越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许多女性不得不离开家乡寻找就业机会。
她们选择与中国男性结婚,并非完全出于感情偏好,更多是为了解决基本生存问题。这种现象反映了她们面临的现实困境。
越南作为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这也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同时越南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经济结构不够多元化,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竞争压力。
越南女性在当地很难获得高薪工作,这种就业困境促使她们选择跨国婚姻,纷纷前往中国成为外籍新娘。
许多越南女性出于生计考虑,自愿嫁到中国成为妻子,但也有一部分人是在非自愿的情况下被带到中国的。
例如有位越南姑娘,被人下药后失去意识,等她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身处中国境内。
那家婚介所竟然将越南姑娘锁在宾馆房间内,从外部将门反锁。
幸运的是,这位越南姑娘机智应变,很快镇定下来。
虽然存在语言障碍,但最终在警方帮助下,她顺利返回了越南故乡。
表面看只是一则普通的越南新娘广告,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黑暗网络,牵扯着众多越南女性身不由己的命运。
2015年12月的一个夜晚,安徽省石台县仁里派出所接到一个不寻常的报警电话。
深夜的派出所里,急促的电话铃声让值班民警顿时警觉。这个时间点来电,肯定发生了紧急情况,毕竟平时这个时段很少有人报警。
民警迅速接起电话,听筒里传来一位老人带着哭腔的声音:"儿媳妇突然跑了!这简直是天大的冤枉啊!"
警察看到老人诉说冤情时情绪激动,便耐心安抚他。
民警温和地说:"老人家,您先别着急,慢慢平静下来。把具体情况跟我们说清楚,我们才能帮您找回儿媳妇。"
经过详细调查,警方终于理清了事件的全貌。
老人所说的"儿媳妇",并非本村姑娘,而是他们通过中介,花费整整10万元从越南娶回来的新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