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与产业资本的共同推动下,中国钙钛矿光伏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速。尤其在当前晶硅产能阶段性过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钙钛矿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不仅为光伏产业的迭代升级指明了方向,也为实现更高水平的能源自主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01、技术突破:大尺寸组件开启商业化新篇章
2025年11月初,浙江一家本土企业发布了全球尺寸最大的钙钛矿商业化光伏组件,标志着该技术在规模化应用的道路上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这款面积达到2.88平方米的组件,经权威机构TÜV南德认证,功率高达509.21瓦,转换效率达到了18.60%,性能指标行业领先。
这一成果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该企业在过去数年间,专注于解决大面积制备过程中的均匀性与稳定性难题,成功攻克了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工艺瓶颈。据悉,从2022年首片量产组件的90瓦功率,到如今突破500瓦大关,该企业仅用了三年时间,展现了惊人的技术迭代速度。此前,该企业还曾作为独立第一作者单位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研究论文,展示了其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
02、产业优势:成本与效率的双重革命
钙钛矿技术之所以被誉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光伏技术,其核心优势在于高效率和低成本。从理论上看,单结钙钛矿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可达33%,而晶硅电池的理论极限约为29.4%。更重要的是,钙钛矿叠层电池的理论效率有望突破45%,为光伏发电效率的持续提升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在成本方面,钙钛矿材料的成本仅为传统晶硅材料的二十分之一左右,且其制备过程能耗更低。钙钛矿组件的生产流程更为简化,从原材料到成品仅需约45分钟,且可在单一工厂内完成,颠覆了传统晶硅复杂的产业链模式。业内普遍认为,当钙钛矿组件的转换效率达到18%、使用寿命达到15年时,其度电成本便可与晶硅技术持平,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条件将完全成熟。
03、未来展望:广阔应用与产业链协同
尽管钙钛矿技术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规模量产的稳定性问题。钙钛矿材料对水、氧、光、热等环境因素较为敏感,如何通过有效的封装技术和材料工程来延长其使用寿命,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攻克的课题。
展望未来,钙钛矿技术的应用场景极为广阔。其轻、薄、柔的特性,使其不仅适用于大型地面电站,还能在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车载光伏、可穿戴设备乃至室内物联网设备等领域大放异彩。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产业链的逐步完善,从核心装备的国产化替代到行业标准的建立,中国钙钛矿产业正构建起一个“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全球能源转型的大潮为光伏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钙钛矿技术的崛起,正逢其时。从实验室的效率竞赛,到生产线上的规模化突破,中国企业正以坚实的步伐,推动着这项颠覆性技术走向成熟和广泛应用。尽管前方仍有技术难关需要攻克,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以及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无疑为钙钛矿光伏产业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光明的前景。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这项新技术将成为推动全球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