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变天”了。
近日,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关于明确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审批遗留问题的通知,当中强调了三点:
一、经备案的已筹设或已实际投资开工建设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按原审批权限审批
二、经备案的具备2021年秋季开学条件的学校继续办学
三、不得审批设立其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原文如下:

简单来说,就是除已备案的12所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外,全市不再审批设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含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和完全中学),同时禁止已有民办学校设立新校区或扩大办学规模。
总之,广州将不再有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了!
已备案可继续审批或继续办学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名单如下:


不难看出,近年来除了楼市,教育也在回归理性。
早在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 "原则上不得审批设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政策要求。
此后,全国范围内掀起大规模“民转公”浪潮,广州范围内包括越秀育才实验、二中应元、荔湾真光实验、四中聚贤等多所民办学校已集体转公。
与此同时,广州近年大批民办学校及幼儿园停办。
背后原因,乐居君认为主要有三:
一是纠正“教育内卷化”与焦虑贩卖。民办教育在资本加持下,通过“掐尖招生”、“超前教学”制造并放大了焦虑,将教育异化为一场军备竞赛。政策收紧旨在为这场无意义的消耗战降温,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二是捍卫教育公平,阻断“阶层固化”通道。高昂的民办学费无形中设置了经济门槛,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叫停新设民办校并推动“民转公”,是为了保障公民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三是应对人口结构变迁,优化公共资源布局。随着出生率下降,学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政府需要提前规划,整合教育资源,避免未来因民办校过多而导致资源闲置浪费,确保公共财政投入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总而言之,从民办“退潮”到公办“回潮”,短期虽有阵痛,但长期看,这是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健康、可持续的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