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际动力张巍:中国具身智能的突围者,要做机器人界的“英伟达”
深圳南山智谷产业园内,一台双足机器人正在面对工作人员一次又一次的踢踹干扰,在踉跄中维持平衡、逃窜站稳,这是逐际动力实验室日常的一幕,也成为了这家公司在各大展会的独特“流量密码”。
2025年初,当广东省领导调研深圳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时,逐际动力展示了自主研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完成深蹲、甩腰、360度胯关节旋转的俯趴-站立等连贯动作。这一幕令在场人士惊叹不已,而这只是逐际动力技术实力的一个缩影。
成立于2022年1月的逐际动力,在短短三年间已成为中国具身智能领域的一匹黑马。不仅获得了阿里巴巴、招商局创投等巨头企业的投资,更是半年内累计完成5亿元A轮系列融资。
在创始人张巍的带领下,逐际动力瞄准了一个宏伟目标——成为“具身智能领域的英伟达”。
01
逐际动力的故事,离不开其创始人张巍的学术背景与产业洞察。张巍的学术履历堪称“机器学习理论和算法领域的教科书”。
1999年,张巍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本科毕业后,他远赴海外,开启了长达16年的海外留学和教学生涯——在肯塔基大学获得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硕士学位,随后在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后期间,他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Hybrid System实验室,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 Claire Tomlin和Shanker Sastry。
自2011年,张巍开始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任教,并于2017年6月晋升长聘副教授。
在国外做机器人相关研究时,张巍就经常从中国购买零部件,而且他发现很多硬件产品都是从深圳粤海街道发货。
“如果发现某个零件不合适或者需要换新,再下单又得再等一两月,整个机器人硬件的迭代速度就相对较慢”。这种硬件迭代的低效,让他深刻认识到中美在机器人产业化方面的差异。
2019年5月,张巍回国,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创办了机器人控制与学习实验室,致力于机器人控制理论与学习算法方面的研究。
和他一起从美国回来的还有他的博士生谌骅,后来成为逐际动力的联合创始人。
在南科大,张巍团队自主设计研发了一款四足机器人平台——南科哮天,并针对足式机器人展开多项研究,团队发表的论文多次被IROS接收。
02
2022年1月,张巍创立了逐际动力。当时,国内机器人赛道已经有不少同行,包括优必选、宇树科技、傅利叶、乐聚等一批入局多年的公司。
但张巍选择了差异化的定位——不做机器人应用的直接竞争者,而是做赋能者。
逐际动力的融资能力令人瞩目:
2023年10月,公司完成了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总金额近2亿元。
2025年3月,逐际动力宣布完成A+轮融资,半年累计完成5亿元A轮系列融资。
战略产业投资人包括阿里巴巴集团、招商局创投、尚颀资本、蔚来资本、联想创投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阿里第一次出手投资人形机器人公司,而且在A+轮继续加码。天眼查信息显示,目前逐际动力的股东有18家公司,阿里巴巴旗下投资平台杭州灏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成为仅次于创始团队的第二大股东。
2025年7月,逐际动力还宣布完成了由京东领投的新一轮融资,双方将在零售、物流和服务等领域协同探索。这意味着逐际动力在短短一年内获得了中国两大电商巨头的共同青睐。
03
在产品技术路线上,张巍选择了足式机器人这一差异化赛道。
他曾分析称,足式机器人的关键核心在于“腿”,需要打造出全地形移动能力,这样既能覆盖轮式机器人的不足,同时又能绕开早已杀成一片红海的轮式机器人赛道。
独特的“小脑AI化”技术路线是逐际动力脱颖而出的关键。
在张巍看来,人形机器人和带腿的机器人的运控是需要小脑AI化的。机械臂和轮式双臂所有的控制器都不是新的东西,基本运动学、动力学就足以解决,不需要AI化就是成熟的东西。
而“AI化的小脑是做出人形机器人的关键”。
张巍进一步阐释了AI化小脑的本质:“就是在仿真器里,用模型产生很多的数据,通过数据来训练出控制器,这是它最本质的变化”。
这种方法大大缩短了机器人的开发周期,提高了运动控制的性能和适应性。
2024年初,逐际动力双足机器人PI现身深圳郊野公园塘朗山,在野生石路、碎石斜坡、草坡、沟渠等多种复杂地形中,高动态完成徒步测试。
期间,面对工程师的推拉、踢踹、木棍敲打等外界干扰,机器人仍表现出较强的控制力和稳定性。
随后,逐际动力将这款双足机器人迭代为全球首款多形态双足机器人TRON 1,配备了双点足式、双足式以及双轮足式三种足端设计,既具备人形机器人的站立、行走能力,也可以做到轮式的快捷高效,从而实现各种地形的兼顾。
04
在商业策略上,逐际动力有着清晰的定位——张巍更希望成为“具身智能领域的英伟达”,一家提供“机器人本体和AI软件工具”的具身智能工具公司。
张巍非常欣赏英伟达的商业模式:“黄仁勋在最近十年把计算成本下降了100万倍,英伟达做到了这件事,才会有各种AI应用的落地。他本质是在服务创新者,我们也想做类似的事”。
基于这种理念,逐际动力不直接进入终端场景,而是通过提供本体、小脑、模型开发工具链,帮助下游客户把大脑做出来。
张巍很坦诚地表示,“我们没有那个Know-how去进入具体的场景”。
逐际动力将其目标客户抽象为“IDS体系”:I(Innovator),包括科研院所、科技公司;D(Developer),开发者,根据现有技术开发新功能;S(System Integrator),系统集成商,把技术和功能整合到落地方案中。
通过这三类用户,逐际动力服务机器人的创新过程,包括技术创新、开发创新、方案创新。
2025年7月,逐际动力发布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LimX Oli,起售价15.8万元,采用全开放模块化架构。
该产品定位为通用型人形机器人平台,面向AI科研、运动控制算法开发及系统集成商,提供模块化硬件与开放软件生态支持。
这一产品策略进一步明确了逐际动力作为平台型公司的定位。
05
逐际动力能够在众多机器人企业中脱颖而出,与创始人张巍独特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
张巍擅长以“工程视角学数学”,以“用户视角讲理论”,更擅长在混沌中重建问题。他相信技术的本质,是服务真正的问题,而不是证明身份的优越。
在机器人落地的观点上,张巍提出了许多反共识的见解。
他认为:“机器人落地的软硬件固定投入,只占整个价值链条的10%-20%,而后续的部署、维护,才是最大的成本”。让机器人替代人,是一件“容易让人产生幻觉的事情”。
他进一步指出:“机器人落地的时候,大家往往关注的是CAPEX(资本性支出),就是固定的投入,忘了其实它的OPEX(经营性支出)是最大的、是很难的”。
在张巍看来,“机器人落地的最后10%,足够杀死前面的90%”。
对于当前机器人行业落地的常态,张巍的描述更为犀利:“要让一台人形机器人替代掉一个工人,往往要‘搭上几个很牛的、算法的博士’,并且,项目接得越多,公司也赔得越多”。
这种清醒的认知,使得逐际动力在商业化道路上更加稳健。
06
面对未来,张巍为逐际动力规划了清晰的路线图:先把双足人形做到好用,功能丰富、运动流畅;再让它易编程,用自然语言就能调用动作;最终长出生态,形成具身智能的Agentic OS,也相当于人形机器人的Windows。
而终点就是“让天下没有难落地的机器人”。
张巍认为,当前的人形机器人操作系统正处于“从DOS到Windows”的转变期,正在为开发者生态打基础。
他期待逐际动力能够成为这个生态的基础建设者。
在产品层面,逐际动力表示将聚焦三大核心具身智能技术:本体硬件的设计制造、基于强化学习的小脑全身运动控制、具身大脑模型的训练策略,逐步向市场提供人形机器人本体软硬件系统和具身Agent开发工具链。
在技术层面,逐际动力正在攻关通用移动操作能力,以及逐渐将多模态大模型技术融入人形机器人。
公司采用大量的人类运动数据,对人形机器人进行预训练,帮助机器人更好的完成任务、适应人类社会。
这一过程分为三步:数据筛选、预训练和强化学习,利用Real2Sim2Real闭环,让现实数据不断在仿真环境中学习、训练,再进入真实世界印证学习结果。
07
逐际动力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整体崛起。
根据2023年5月高工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预测,人形机器人预计在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
张巍回国创业的节点,恰逢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关键时刻,既有工信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政策驱动;也有多传感器融合、强化学习等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
与此同时,中国在机器人硬件供应链上的优势也为逐际动力这样的初创企业提供了强大支持。
张力,逐际动力联合创始人兼COO表示:“深圳在机器人硬件供应链上优势明显,有的硬件我们上午下单,当天下午就能做好送到,这极大提升了机器人公司硬件产品的迭代速度”。
这种硬件迭代的速度优势,是张巍在国外做研究时难以想象的,也成为了中国机器人企业的独特竞争力。
2025年8月,在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逐际动力LimX Oli完成了首次公开演示。
面对围观的人群,机器人稳健地行走、转身、蹲起,仿佛在向世界宣告中国具身智能时代的到来。
而张巍和他的团队已经在思考下一步的计划——如何构建人形机器人的“Windows生态”,让全球开发者都能基于逐际动力的平台,创造出具身智能的无限可能。
在张巍看来,人形机器人是“具有硬件载体的AI”,AI决定了机器人的泛化性,制造决定了产品的可靠性。
而逐际动力,正站在AI世界与物理世界那个为数不多的交汇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