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上个别宣扬“大汉族主义”的言论泛起,且内容良莠不齐,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本质上与对历史的片面解读、狭隘民族情绪的滋生以及网络传播特点密切相关,但其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完全相悖,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一、错误言论泛起的深层原因
- 历史认知的碎片化与片面化:部分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停留在碎片化的叙事中,过度放大历史上汉族政权的主导地位,忽视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中华文明的主流。比如,片面强调汉族在王朝更迭中的作用,却无视蒙古族、满族等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国家统一、疆域拓展的贡献,将“汉族”与“中华民族”简单等同,陷入“唯汉族中心”的认知误区。
- 网络情绪的放大与裹挟:网络平台的匿名性和传播快速性,使得极端观点容易被放大。一些人将现实中的不满情绪(如发展中的矛盾、利益分配问题)转化为对历史民族关系的片面解读,通过宣扬“大汉族主义”寻求情绪宣泄或群体认同。部分自媒体为博流量,刻意炒作民族议题,放大历史上的民族矛盾,甚至编造虚假史料,进一步助长了错误言论的传播。
- 对“民族平等”的理解偏差: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但少数人错误地将“民族平等”理解为“汉族利益优先”,将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曲解为“对汉族的不公”,这种认知偏差在网络上被不断发酵,形成了错误的价值导向。
二、“大汉族主义”的危害:背离历史与现实的狭隘思潮
“大汉族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道而驰:
- 割裂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长期交流融合形成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在历史上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宣扬“大汉族主义”,刻意强调民族差异甚至对立,会破坏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纽带,动摇国家统一的根基。
- 违背民族平等的宪法原则: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工作的主题。“大汉族主义”所蕴含的“民族优越论”,与宪法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冲突,会损害民族团结大局。
- 干扰历史认知的科学性:历史上,汉族的发展离不开各少数民族的贡献,如游牧民族的军事技术、边疆民族的文化成果等都丰富了中华文明;同时,汉族的文化也对其他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大汉族主义”对历史的片面解读,会误导公众形成错误的历史观,消解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三、抵制错误思潮: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与历史观
面对网络上的错误言论,我们需要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形成共识:
- 尊重历史事实: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历史必然,各民族都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不存在“优劣”“主次”之分。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为国家统一和文明传承作出了贡献,这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主流。
- 坚守宪法原则:自觉维护“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底线,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或特权思想,在实践中践行民族团结,共同抵制狭隘民族主义的侵蚀。
- 提升媒介素养:在网络信息中保持理性判断,不被极端言论裹挟,通过权威渠道学习民族历史和理论,认清错误思潮的危害性,主动传播民族团结的正能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网络上宣扬“大汉族主义”的言论,无论内容如何包装,本质上都是对民族关系的破坏。唯有始终坚定“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信念,才能守护好民族团结的大局,为民族复兴凝聚强大合力。
以上内容仅AI生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