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自媒体宣扬“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不需要儒家思想”,这种观点既不懂马克思主义,也误解了儒家思想,更割裂了中国文化传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联系,本质上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片面认知,与历史和现实都严重不符。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无知:忽视其“批判继承”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来不是教条式的“排他主义”,而是强调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 马克思主义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认为任何新的思想体系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吸收前人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民为邦本”“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等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辩证思维、社会理想存在诸多契合点,早已被吸收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
- 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例如,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与共产主义的追求在价值取向上相通,“修身齐家”的道德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互呼应。将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对立起来,恰恰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二、对儒家思想的误解:混淆“精华”与“糟粕”
儒家思想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既有适应封建时代的历史局限(如等级观念、封建礼教),也有跨越时代的智慧精华(如重视道德修养、强调社会和谐、倡导责任担当)。极端自媒体将儒家思想全盘否定,本质上是:
- 用片面否定替代辩证看待:他们只盯着儒家思想中的封建糟粕,却无视其对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塑造作用——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到“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理念,再到“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精华,至今仍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 割裂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早已融入民族的精神血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落地生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的精华)存在内在的价值共鸣。否定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在否定中国文化的根脉,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发展。
三、错误言论的危害:消解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
这种“非此即彼”的论调,看似在“捍卫马克思主义”,实则带来双重危害:
- 动摇文化自信:全盘否定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会导致民族文化认同的断裂,让人们在文化上陷入“数典忘祖”的迷茫,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厚的自信,失去这一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会失去文化根基。
- 曲解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歪曲为“排斥传统文化的外来思想”,忽视其与中国文化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不利于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深刻道理。
- 制造思想对立:在思想文化领域制造“非此即彼”的对立,干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统一的共识,破坏文化建设的和谐氛围。
四、正确的态度:在结合中实现双重升华
中国的发展实践早已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可或缺,它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的精华)同样不可或缺,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两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成就的“共同体”:
-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更好地辨别儒家思想中的精华与糟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 传承儒家思想中的智慧精华,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更接地气、更具中国特色、更易被人民群众接受。
那些宣扬“只需要马克思主义不需要儒家思想”的自媒体,本质上是对两者都缺乏真正的理解。我们应始终坚持辩证统一的思维,既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又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两者在新时代相互促进、共同助力民族复兴。
以上内容仅AI生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