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爆发前,会不会有什么征兆?是不是像地震一样,来临前总有些蛛丝马迹?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被网友称为“局座”的张召忠教授,曾结合历史与现实,总结出几条非常关键的预警信号。
他说,当这些情况接连出现时,战争的乌云可能就已经在天边聚集了。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历史上无数次冲突的深刻洞察。

第一,经济与金融的异常波动。 这是最先感知到寒意的“风向标”。国家会开始大规模囤积黄金、石油、粮食等战略物资。国际资本会异常外流,金融市场出现剧烈震荡。同时,国家会悄然加强外汇管制,冻结敌对国家的资产。
回想二战前,纳粹德国就曾拼命囤积物资,并为战争进行经济总动员。经济,永远是战争的“血库”,血库开始异常调动,动作肯定小不了。

第二,外交关系急剧恶化与舆论造势。 这可以看作是“口水仗”阶段。国家间的正常外交沟通渠道会中断或降级,互相驱逐外交官的事件频发。更重要的是,媒体会开足马力,铺天盖地地渲染对方国家的威胁和“非正义”,将对方“妖魔化”,以此激发本国民众的同仇敌忾之心。
比如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美国就曾大肆宣传伊拉克拥有“生化武器”,为军事行动寻找合法借口。舆论,永远是战争的“集结号”。

第三,大规模的军事动员与演习。 这是最直接、也最危险的信号。你会发现,参战方会频繁举行针对性强、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这些演习的地点往往就在潜在的冲突区域附近。同时,军队会取消休假,预备役人员被大量征召,武器装备和后勤物资开始向前线集结。
历史给了我们太多例子,无论是古巴导弹危机时美苏两国的剑拔弩张,还是海湾战争前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沙特的大规模集结,都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军队一动,火药味就浓了。

第四,社会层面的准备与管控。 当国家机器开始为战争做准备时,社会层面也会出现明显变化。可能会突然加强网络安全管控,或者开始宣传防空、防灾知识,进行民防演练。
国内会严厉打击“异见”声音,强调内部团结,以防备间谍和破坏活动。这是一种“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部整顿,目的是确保战时后方的稳定。

第五,关键人物与机构的撤离。 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微观”信号。如果在某个敏感地区,外国侨民、特别是大国侨民开始被政府组织撤离,跨国企业也开始关闭办事处、撤回员工,这往往意味着,这些拥有更灵敏情报来源的国家和机构,已经判断出局势即将失控。
他们的行动,比任何官方声明都更具参考价值。

局座总结的这些征兆,就像一个层层递进的警报系统。从经济动员、外交骂战,到军事调动、社会管控,再到最后的人员撤离,危险系数一步步升高。
了解这些,并非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为了让我们能更清醒地认识世界格局的变动,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毕竟,能战,方能止战;知危,方可图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