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以“盐泉桑语”为主题的蚕桑文化宣讲活动在绵阳市游仙区信义小学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游仙区社工部、信义镇联合游仙安心社工共同组织,通过“五老+志愿者”校园宣讲团进课堂的形式,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体验。

活动现场,安心社工以“探秘蚕桑 传承千年的自然瑰宝”为主题,从桑蚕的起源传说、文化传播脉络,到蚕的生命周期演变,再到现代桑蚕养殖技术,进行了系统而生动的讲解。通过“嫘祖养蚕”等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先民智慧,增强文化自信。

理论宣讲结束后,创意绘画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在社工和志愿者的指导下,学生们运用画笔将对蚕桑文化的理解融入创作,绘制出一幅幅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活动现场还展示了精美的蚕茧手工艺品,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信义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持续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王金虎)
时代炬光·观察 |让蚕桑文化在童心深处吐露芳华
当蚕桑文化走进校园,当千年技艺遇见稚嫩童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教育智慧的彰显。信义小学此次开展的“盐泉桑语”活动,以其独特的“宣讲+实践”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范本。
蚕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生产智慧、科技成就和艺术情怀。然而,在现代化浪潮中,这类传统文化正面临传承断层危机。信义小学的创新实践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停留在书本说教,而应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古老文化“活”起来。从嫘祖传说到养殖技术,从生命观察到艺术创作,这种全方位的体验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心中建立起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联结。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五老+志愿者”的模式创新。这一模式既发挥了老一辈的经验智慧,又融入了年轻志愿者的创新活力,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教育合力。这种代际传承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
教育的根本在立德树人,而文化自信则是其中重要一环。当孩子们亲手绘制蚕桑图画,当他们惊叹于蚕的生命奇迹,文化的种子已悄然播撒。我们期待更多学校能够借鉴这种创新做法,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培养出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童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