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的后人有点意思,明明父亲是潜伏台湾的烈士,儿子吴韶成在河南却格外低调。一个人
吴石的后人有点意思,明明父亲是潜伏台湾的烈士,儿子吴韶成在河南却格外低调。一个人一辈子要多沉得住气,在烈士之子这四个字前面,悄无声息地把半生走过去。南京档案馆吴石生平展现场,吴韶成盯着父亲穿军装的老照片,指尖攥紧口袋里的20美元。媒体想拍烈士子女特写,他只说“来看看”,一刻钟后悄悄离开——没人知他藏着半生贡献。这份贡献,藏在河南的矿山里、预算表中,没登过报,没被刻意提起。1949年南京小院的夜晚,吴石把20美元塞给吴韶成,只说“别怕,好好读书”。那时吴韶成不懂父亲为何总锁着情报文件,却记住了掌心的温度与“别怕”二字。父亲离家后,他把20美元夹在课本里,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心里藏着一个念头:要争气。1950年,父亲被枪决的消息传来,他没哭,只帮母亲收拾烧毁的信件,默默握紧拳头。读书时,他在申请表“家族背景”栏写“父亲去世早”,从不主动提“吴石”二字。考进南京大学经济系,他啃下《工业经济》《预算编制》等专业书,笔记记了厚厚几册。组织谈话问家庭情况,他轻描淡写带过,却在学业上格外较真,专业课次次满分。同学说他“死心眼”,他不辩解——他知道,只有学好本事,才能在后来的岗位上做出实绩。60年代档案审查时,“历史问题未清”的标签贴在他身上,有人直问“是不是吴石儿子”。他没否认,只写了封信给组织,第一次提父亲:“请给我工作机会,我会好好干。”毕业后他被调去河南冶金局,报到第一天就主动申请下矿山,同事都觉得他“傻”。矿山条件艰苦,住简陋工棚,吃粗粮咸菜,他却一头扎进去,跟着老技术员学勘探、算成本。在冶金局的三年里,他跑遍河南大小矿山,手绘的矿山分布图堆满办公桌。有次为核实矿石储量,他在山里待了半个月,脚磨出血泡,终于修正了之前的估算偏差。他编制的矿山预算表,能精确到每一根钢材、每一袋水泥的成本,从没出过差错。领导说“吴韶成的预算,我们放心”,他只是笑笑,继续埋头核对下一份数据。后来调去地质公司,恰逢三线工程启动,他主动请缨负责设备调配与成本控制。为节省开支,他骑着自行车跑遍郑州、洛阳的设备厂,比价、谈供货,磨破了好几双鞋。原本超支的设备预算,经他优化后,节省了近十万元,这笔钱后来用于购置勘探新仪器。工程遇到地质难题,他陪着勘探队在野外蹲守,提出的施工方案,缩短了半个月工期。从技术员做到总经济师,二十多年里,他主导的项目没出过一次经济纰漏。他制定的《地质项目预算管理办法》,后来在河南地质系统推广,成了行业参考标准。有年轻同事请教“怎么把预算做准”,他说“多跑现场,少坐在办公室想当然”。他没提过自己是吴石之子,同事们也是后来偶然得知,更佩服他的低调与实干。退休前一年,他还在负责一个偏远矿山的收尾项目,拖着病体去现场核查最后一遍数据。有人劝他“快退休了,别这么拼”,他说“项目没结束,就不能马虎”。退休时,单位想为他办欢送会,他婉拒了:“不用麻烦,把工作交接好就行。”他收拾东西离开时,带走的只有一摞工作笔记,没带走任何荣誉证书——那些证书早被他压在箱底。如今的吴韶成,还住在河南的老房子里,每天买菜、散步,像普通退休老人。那20美元仍被他珍藏着,偶尔拿出来看看,就像看到父亲当年的眼神。南京档案馆再邀请他参加吴石相关活动,他还是婉拒,只说“不想添麻烦”。他的贡献,没写进事迹材料,却留在河南的矿山里、地质项目的档案中,留在同事们的记忆里——这就是吴韶成,用半生实干,活成了父亲期望的样子,也活出了自己的价值。参考资料:《吴石将军的儿子吴韶成,在河南走出不一样的一生》·腾讯网·202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