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让他过去”,法理之内,更有人情烟火

“警官,我妈没了,我回家看我妈去……”北京四环主路的匝道口,宋先生哽咽着向交警解释。原本因闯禁行将面临处罚的他,没想到交

“警官,我妈没了,我回家看我妈去……”北京四环主路的匝道口,宋先生哽咽着向交警解释。原本因闯禁行将面临处罚的他,没想到交警核实情况后,用对讲机请示得到利落回应:“让他过去!” 这句简短的指令,搭配后续“路上慢点儿,注意安全” 的叮嘱,被行车记录仪记录后全网刷屏,400万 + 点赞背后,是公众对执法温度的深切共鸣。

一、一次破例放行,藏着最柔软的共情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执法场景。宋先生接到母亲离世的噩耗,心急如焚间驶入禁止摩托车通行的四环主路,想尽快从大兴赶往通州见母亲最后一面。执勤交警金彤起初以为是闯卡行为,拦下后却看到当事人崩溃落泪的模样。从 “依法核查” 到 “暖心关切”,从 “准备处罚” 到 “上报放行”,短短一分钟内的转变,彰显的是执法者对群众急难愁盼的敏锐感知。

“他突然哭出来,会影响安全驾驶,所以特意嘱咐他慢点开”,金彤的这番话道出了执法的本质 —— 规则是底线,但人心是标尺。对失去至亲的宋先生而言,这句 “让他过去” 不仅是免于处罚的宽宥,更是困境中最及时的慰藉。正如网友所言:“那一刻,交警不是执法者,更像懂你的陌生人,一句关心就让绷不住的情绪有了出口。”

二、柔性执法,绝非 “法外开恩”

全网点赞的背后,并非认同 “规则可以随意打破”,而是赞赏这种 “于法有据、于理相合” 的执法智慧。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不予行政处罚。宋先生的闯禁行行为系紧急事由引发,属于初次违法且未造成交通危害,交警的灵活处置完全符合法律精神。

北京蓝鹏律师事务所主任张起淮的解读更具说服力:这不是 “法外开恩”,而是 “执法为民” 理念的鲜活实践。《人民警察法》明确规定,人民警察对处于危难情形的公民负有救助义务,交警的处置既守住了法律底线,又践行了救助责任。这种 “刚柔并济” 的执法方式,打破了 “执法就是冷冰冰处罚” 的刻板印象,让公众看到法律的本质是维护公平正义,而非机械约束。

三、执法有温度,是社会最珍贵的安全感

近年来,越来越多柔性执法案例温暖了人心。江西黎川交警发现货车司机带娃违规停车,不仅不予处罚,还自掏腰包买西瓜、引导至安全停车场;石家庄交警推出 “先劝后罚” 模式,通过短信提醒违停车主,劝离率高达 92%;上海交通执法部门对轻微违法企业出具《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用包容审慎监管护航发展。这些案例与 “让他过去” 的执法场景一脉相承,共同勾勒出新时代执法的新模样。

执法的力度,在于坚守法律底线,让违法行为受到惩治;执法的温度,在于理解人性复杂,让公众感受到法治的善意。当交警收起罚单递上西瓜,当执法人员用短信提醒替代 “即拍即罚”,当 “轻微不罚”“首违不罚” 成为常态,公众感受到的不仅是执法方式的转变,更是被尊重、被理解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正是构建社会信任的重要基石。

四、一句 “让他过去”,照见法治文明的进步

“警棍是法度,收棍是约束,报备是公务,放行是人情”,网友的这句评论精准道出了柔性执法的精髓。真正的法治文明,从来不是 “一刀切” 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规则与人性之间找到平衡。交警金彤从事执法工作 6 年,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紧急情况,但他的处置却自然流露着专业与温情,这背后是执法理念的升级与执法队伍的成长。

从 “执法必严” 到 “宽严相济”,从 “管理型执法” 到 “服务型执法”,中国的法治进程正在不断彰显人文关怀。这种转变,让法律不再是遥远的条文,而是贴近生活的守护;让执法者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守护者。当每一次执法都能兼顾 “法理” 与 “情理”,当每一位执法者都能读懂群众的喜怒哀乐,法治的公信力便会深深扎根在人心之中。

“让他过去” 四个字,看似简单,却承载着执法为民的初心、共情他人的善意与法治文明的进步。它告诉我们:最好的执法,是既有 “不可逾越的红线”,也有 “可以温暖的边界”;最有力量的法治,是让公众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性的温度。愿这样的执法温度遍布每个角落,让法治社会既有力度,更有暖度。

评论列表

祖国越来越好
祖国越来越好
2025-11-19 08:03
只要禁汽车,人人骑电驴,保证交通事故死亡率趋近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