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召回,国家这么多兵不够用的吗? 五大战区,有战区是不能动的,预防边境,国防安全。只要作战就会有兵力消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些是需要人来补的,还有应对突发事件,毕竟人心难测,有战争,但也要稳定社会秩序等等之类的。 先说说五大战区的事,这可不是摆着看的花架子。西部战区守着几千里的边境线,雪山戈壁里的哨位一个都不能空,战士们顶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站岗,轮班都得掐着点;东部战区盯着海空防线,战机巡逻、舰艇巡航连轴转,哪敢有半分松懈。 每个战区都有自己的防区职责,这些现役兵力是“钉在岗位上”的,动一个就得补一个,否则就可能出现防御漏洞。就像家里守门,大门的锁不能拆下来去锁房门,战区兵力也是这个理,各司其职才能筑牢国防线。 有人说“国家兵多”,这话没错,但兵多不代表能随便调。咱们现役军人就有200万左右,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常备军之一,加上千万级别的退役军人储备,兵力底子厚着呢。 可打仗不是堆人数,去年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里,一开始也没大规模调兵,可打起来才发现,前线坦克需要维修、后方变电站需要守卫,这些专业岗位都得靠有经验的老兵顶上。 后来他们召回的30万预备役里,大半是退役军人,这些人懂装备、熟流程,回去就能上岗,比新兵适应快得多。这不是兵不够,是专业岗位缺人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话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现在照样管用。真要是有突发情况,前线拼的是战士,后方拼的是保障。2008年汶川地震,当时不少现役部队都在边境战备,没法立刻抽掉大量兵力。 这时候近十万退役军人主动归队,他们中有工程兵老兵,带着战友3天搭起20座临时桥梁;有医疗老兵,在废墟上建起野战医院,一天救治上百伤员。 这些老兵不是来“凑数”的,他们知道哪里能搭帐篷、怎么快速转运伤员,这些经验比硬派新兵管用十倍。要是等新兵训练熟了再上,多少生命都等不起。 咱们国家地域广,风险从来不止在边境。去年河南暴雨,郑州地铁被淹,最先跳下去救人的就是一群退役军人,他们手拉手组成人墙,把被困群众一个个拉出来。还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社区里守卡口、送物资的,大半是戴着“退役军人”红袖章的人。 这些场景里的老兵,其实也是“召回”的一部分——不是拉去打仗,而是守护社会秩序。真要是出现战争苗头,前线要有人扛枪,菜市场、医院、小区也得有人守着,总不能让老百姓连菜都买不上,这才是真正的“国家安全”。 再说打仗难免有伤亡,补充兵力不能光靠新兵。2021年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当地就召回了一批曾在高原服役的老兵。他们熟高原气候,不用适应就能上阵地;懂藏族语言,和边境牧民沟通顺畅,既能防冲突又能稳民心。 这些老兵归队后,很快建起了临时补给站,把罐头、药品送到前沿哨位,比从内地调新兵过来节省了整整一周时间。一周时间在边境对峙里,足够定成败了。 咱们《兵役法》早有规定,退役军人在预备役期间,遇紧急情况必须服从召回。这不是强制命令,是责任也是荣誉。 而且召回不是瞎召,会根据老兵的专业对口安排——通信兵老兵去守通信站,后勤兵老兵管物资,医疗兵老兵去救伤员,每一个人都用在刀刃上。 那些说“兵不够用”的人,其实是没明白国防的门道。咱们的兵力储备,早就不是“人海战术”的年代了。现役部队练的是“精”,退役军人储的是“备”,就像家里的灭火器,平时用不着,但不能没有。 去年俄罗斯调整征兵政策,把退役老兵召回守护炼油厂、变电站,就是怕后方出问题。咱们国家也是一样,召回老兵既守住了前线,又稳住了后方,这是双重保险。 说一千道一万,军人召回从来不是兵力短缺的信号,反而是国防强大的体现。有200万现役军人守前线,有千万老兵做后盾,咱们的安全才能扎扎实实地落地。 这些老兵脱下军装是百姓,穿上军装还是兵,他们的回归,不是来“填窟窿”的,是来给国防加道锁、给老百姓添份安心的。 咱们得明白,大国的安全从来不是靠“够用”就行,而是要做到“万无一失”。召回老兵,就是这“万无一失”里最靠谱的一环,这才是真正的大国担当,也是咱们中国人的底气所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