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5日晚,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CNBC的采访中,给近期的中美经贸关系吹了阵暖风。

25日晚,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CNBC的采访中,给近期的中美经贸关系吹了阵暖风。这位刚上任没多久的财长直言,中国购买美国大豆的计划正完全按计划推进,还透露中美两国明年会有更多会晤机会。   “虽然是天然的竞争对手,但两国关系目前处于良好状态”,贝森特的这句话,配上“北京将在未来三年半内购买8750万吨美国大豆”的具体消息,让不少关注中美经贸的人都松了口气。   这话听着实在,却也藏着中美之间绕不开的利益纠葛,尤其是对美国农民来说,更是实打实的“定心丸”。要知道,中国从来都是美国大豆最靠谱的买家,没有之一。   美国大豆协会早有数据统计,中国的需求能占到美国大豆出口市场的六成,要是没了中国订单,美国农场里的大豆堆成山都卖不出去。   前几个月就有过教训,4月份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那周只买了1800吨美国大豆,和之前一周的7万多吨比起来几乎砍半,当时美国农民急得直跺脚,市场上大豆价格也跟着波动。   现在贝森特确认长期采购计划落地,那些囤着大豆的美国农户总算能踏实了。可能有人会问,不就是买大豆吗?怎么值得美财长专门拿出来说,还上升到中美关系的高度?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   大豆看着是农作物,实则是中美经贸合作里的“硬通货”。对中国来说,咱们每年要消费大量大豆,除了榨油给老百姓吃,豆粕还是养殖业的重要饲料,稳定的大豆供应直接关系到餐桌安全。   而美国中部大平原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大豆产量高、品质也稳定,刚好能补中国市场的缺口,这种互补性可不是随便能替代的。   贝森特提到的这份大豆采购协议,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背后是双方多轮沟通的结果。就在上个月初,中国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还在北京会见了美国农产品贸易代表团,当时就明确说“中美互为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合作空间广阔”。   美方代表团也不含糊,直言“美国农业界珍视对华伙伴关系”,说白了就是离不开中国市场。这种双向的需求,才让8750万吨的采购协议落地有了基础。   不过话说回来,中美农产品贸易也不是一直顺风顺水。今年上半年就有过波动,美国的单边关税措施让不少中国企业转向了巴西等国的大豆。   但市场规律终究是绕不开的,美国大豆在运输时间、成本控制上的优势,让中国买家没法完全割舍,而美国农民也急需中国这个大市场来消化产能。   康萨斯农业咨询公司的分析师就曾警告过,要是失去中国订单,美国大豆市场会引发连锁反应,价格下跌、库存积压都是大概率事件。这也是为什么贝森特把大豆采购当成中美关系的“正面信号”来强调——他清楚,稳住农产品贸易,就稳住了中美经贸的重要基本盘。   贝森特的表态里,特意提到“两国是天然的竞争对手,但关系良好”,这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竞争肯定少不了,但合作的空间更大。   就拿大豆贸易来说,中国得到了稳定的农产品供应,美国农民获得了可靠的收入来源,连带着美国农业产业链的就业都有了保障,这就是双赢。   最近美国农业部的最新数据也显示,随着采购协议的推进,中国对美大豆的订单量正在稳步回升,那些之前担心关税影响的美国农场主,现在也开始扩大种植面积了。   当然,光有采购协议还不够,贝森特提到的“明年更多会晤”才是更关键的信号。中美经贸关系要想长期稳定,靠一两个订单撑不住,得靠持续的沟通解决问题。   就像李成钢之前说的,“只要秉持平等、尊重和互惠的精神,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今年5月以来,双方经贸团队已经举行了五次会谈,推动关系回稳,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贝森特的采访之所以引人关注,本质上是大家都希望中美经贸关系能稳定发展。对美国农民来说,中国订单就是真金白银;对中国消费者来说,稳定的大豆供应就是餐桌的保障。   对世界经济来说,中美两个大国保持经贸合作,就是最大的稳定器。贝森特说“这对世界是个好消息”,还真不是客套话——毕竟在当下的全球经济环境里,这样的务实合作,谁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