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韩联社11月25日报道,中国、日本、韩国三代表将于明日前往香港,出席东盟与韩中日

韩联社11月25日报道,中国、日本、韩国三代表将于明日前往香港,出席东盟与韩中日(10+3)财政和央行副手系列会议。 这条消息一出来,不少人都在盯着香港的这场会议——中国、日本、韩国的代表明天就要碰面,参加东盟与韩中日(10+3)财金副手会议,但大家最关心的那个问题,答案还是模糊的:中日代表会不会单独坐下来聊聊? 先说说这场会议本身有多重要。 别小看“副手级”这个名头,10+3财金机制可是亚洲金融安全的“压舱石”,二十多年前亚洲金融危机闹得凶的时候,就是中日韩和东盟国家一起搞了个《清迈倡议》,后来又建了1200亿美元的区域外汇储备库,说白了就是“亚洲钱袋子”,哪个国家临时外汇不够用、短期缺钱了,符合条件就能从这里调资金应急。 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美元加息搅得汇率波动厉害,咱们亚洲这几个主要经济体凑一起,讨论的都是怎么稳住本币汇率、怎么让贸易结算更方便、怎么防着金融危机再找上门,每一件都跟三国的钱包直接挂钩。 按说经济利益绑得这么紧,中日代表单独碰个面再正常不过。 要知道,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两国贸易额就有3083亿美元,日本商店里的马桶盖、电饭煲,不少是贴着“中国制造”的零件组装的;咱们餐桌上的寿司米、超市里的化妆品,也有大量来自日本。 单说财金领域,日本的养老基金里有不少投到了中国的债券市场,咱们的跨境电商平台上,日本商家开店的数量每年都在涨,真要是金融层面出点乱子,谁都别想独善其身。 可为啥单独会面就这么“不确定”?根子还是出在政治互信上,尤其是最近这半个多月的事儿,把合作的氛围搅得有点僵。 11月初,日本的高市早苗公然发表涉台挑衅言论,明着挑战一个中国原则,这可不是小问题,是碰了中国外交的红线。 中方的反应也很直接,先是取消了原定在香港举办的日港企业交流活动,接着又推迟了在澳门的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外交部说得很明白:合作的基础被破坏了,现在根本不具备开会的条件。 这种政治上的“降温”,必然会传到经济合作领域。 中日韩这三国搞合作,从来都是“政经不分家”,政治上没了互信,就算坐在一起谈经济,也很难掏真心。 就像邻居家要是天天在你家门口说怪话,你还能安心跟他合伙做生意吗?更别说日本这边还透着股矛盾劲儿,一边对中方的反制喊着“反应过度”,一边又盘算着明年1月以轮值主席国身份牵头开中日韩首脑会谈,想把表面关系圆回来。 这种“又要占便宜又不想守规矩”的态度,中方肯定要掂量掂量:单独会面可以,但你是不是真的有诚意解决问题?还是就想走个过场刷存在感? 除了眼前的矛盾,长期的结构性问题也没解决。 中日韩自贸协定谈了十几年,到现在还没个准信,日本那边死死护着自己的农业,大米、牛肉这些农产品根本不愿对中国放开,怕冲击他们的农协利益;咱们这边呢,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强,日本又担心咱们的汽车、家电抢了他们的市场,在知识产权保护、国企竞争这些问题上斤斤计较。 更麻烦的是美国在背后的影响,美国搞的“印太经济框架”,说白了就是想把中国排除在区域经济圈之外,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友,经常要在中美之间找平衡,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让中方很难对它的合作诚意完全放心。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没有单独会面,这次10+3的会议也不会白开。 毕竟12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库要管好用好,跨境支付系统的合作要推进,这些都是三国的共同需求。 而且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选择在这里开会本身就有深意——这里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枢纽,也是中日韩金融机构聚集最多的地方,就算中日代表不单独聊,在多边会议的间隙,借着茶歇、晚宴的机会,私下交换几句意见也完全可能。 其实大家不用太纠结“会不会会面”这个形式,关键看后续的动作。 对日本来说,要是真有合作的诚意,就得先纠正错误言论,在涉台问题上明确表态,拿出修复互信的实际行动;对中方来说,一直都欢迎建设性的合作,但前提是对方得守住底线。 10+3机制能运行二十多年,靠的就是“求同存异”,经济上的共同利益是绕不开的,政治上的分歧也得想办法化解。 这次会议结束后,不管有没有单独会面,三国发布的联合声明里肯定会提“加强财金合作”,但具体能落实多少,还要看日本接下来的表现。 毕竟合作这事儿,从来都是双向的,光靠一方热脸贴冷屁股可不行。 咱们等着看就好,真有诚意,下次有的是机会坐下来好好聊;要是没诚意,就算勉强见了面,也聊不出啥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