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果不其然。 日本突然宣布了。 2022年10月,朝鲜一枚中远程导弹飞越日

果不其然。 日本突然宣布了。 2022年10月,朝鲜一枚中远程导弹飞越日本上空,日本启动全国警报,电视台滚动提示,地铁短时停运,这类场景已经被日本民众反复经历。 日本列岛狭长,关东、关西人口和产业密集,驻日美军基地分布在三泽、横田、横须贺、冲绳等地。朝鲜从短程到中程的多型导弹,覆盖日本全境,短时间内就能打到主要节点。 把镜头转回我们这边,东部大城市同样密集,所以各地长期在做防空警报设施维护、地下工程建设、疏散通道演练,目的就是把突发风险压低到可控。 钱的那条路,日本用得最顺手。对东南亚是经贸捆绑、对欧洲是产业互通,这些年屡见不鲜。可对朝鲜,这一套空间很小,双方贸易几乎停滞,可施展的抓手有限。 换个参照,我们同周边更多是做产能协作、通关效率、物流通道,减少摩擦面,稳定性更强,不靠单一工具压对方。 拦截层面,日本海上有金刚级、爱宕级等神盾舰发射SM-3,岸上有PAC-3,主要应对高空弹道。朝鲜近年的低空变轨和机动弹道,预警窗口更短,拦截难度上升。 我们这边,官方多次发布陆基中段反导试验成功的信息,2021年、2023年都对外通报,分层防护、重复验证,思路清晰。 再看“敢不敢用”的问题。日本以自卫为底线,重大行动要和同盟沟通,授权链条长,临场动作更谨慎,这会拉长反应周期。 对照之下,我们海空兵力的远海远洋训练已是常态,多兵种协同、高强度连续科目不断压上,指挥链条在实战化环境里练得更顺。 信息发布也是个压力点。J-Alert一响,全国关注。2023年4月,北海道一度发布并随后解除警报,铁路航班短时调整,社会运行受影响,频次高了民众心理负担就上来。 我们在大型活动与重大灾害预警的流程上更强调准确与时效,减少不必要的停摆,武器系统和预警网络也更看重稳定可靠。 综上看,日本的紧张感来自两头挤压:经贸工具对朝鲜用不上力,军事上又面对近距高频的导弹威胁,难有松懈空间。 半岛每一次发射,日本就要再跑一遍拦截链路、信息通告、交通短停,这不是一次性的冲击,而是常年累积的压力。 朝鲜不与日本发生实质经贸往来,又具备覆盖全境的打击手段,日本只能持续保持高警戒,这种状态短期内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