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最近,三只松鼠又因为“花名文化”上了热搜。有网友发帖说,入职这家零食巨头后,员工

最近,三只松鼠又因为“花名文化”上了热搜。有网友发帖说,入职这家零食巨头后,员工会被要求把名字改成“鼠某某”,比如“鼠小萌”“鼠大壮”,甚至公司党委名单、会议名牌都清一色用“鼠”字开头。这事儿一曝光,评论区直接炸锅——有人觉得“挺可爱,符合品牌调性”,也有人吐槽“强行改姓,听着就膈应”。 先说说这事儿到底咋回事。三只松鼠的工作人员回应得挺坦诚:改“鼠名”不是强制的,是公司内部的文化习惯,目的是让员工更有归属感,也突出品牌特色。创始人章燎原甚至带头用“松鼠老爹”当花名,客服叫“客服鼠”,退货收件人叫“退货鼠”,连员工之间都互称“主人”(对顾客的称呼)。听起来像一场全员参与的“角色扮演”,但问题在于——这种文化真的能让员工买账吗? 支持的人觉得,花名能打破职场隔阂。比如阿里用武侠名,拼多多用水果名,本质都是用轻松的方式拉近距离。三只松鼠的“鼠”字,确实和品牌IP强关联,新人入职时被赋予一个可爱的花名,可能比“张工”“李姐”更有记忆点。但反对的声音更扎心:“鼠”在中国文化里自带负面标签,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哪怕有米老鼠的可爱形象,也难改传统认知。更关键的是,姓氏是人格尊严的一部分,强行让员工“改姓”,哪怕只是花名,也容易让人觉得被冒犯。有网友调侃:“离职时才发现,同事真名叫啥都不知道,这职场关系得多塑料?” 更深层的争议,是这种文化是否在“隐形控制”员工。比如有门店要求员工保持“松鼠式微笑”,对顾客喊“主人”,接受不了的就无法通过试岗。这种“服务至上”的逻辑,本质是把员工工具化——用可爱的花名弱化个体身份,用“主人”的称呼强化服务属性,最终目的是让员工更“听话”。但职场不是迪士尼,员工也不是NPC,他们需要的是被尊重,而不是被包装成品牌吉祥物。 其实,企业文化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看边界。如果花名是自愿选择,员工觉得有趣,那无可厚非;但如果变成隐性考核,甚至影响晋升、福利,就涉嫌侵犯人格权。三只松鼠的“鼠名文化”之所以引发争议,恰恰是因为它卡在了“自愿”和“强制”的模糊地带——公司说“不强制”,但新员工敢轻易说“不”吗? 说到底,企业文化不该是老板的“自嗨”,更不该是员工的“负担”。与其用花名制造“可爱人设”,不如把精力放在产品品质、员工福利上。毕竟,消费者买的是坚果,不是“主人”的称呼;员工要的也是尊重,不是“鼠某某”的标签。 你怎么看这事儿?职场花名该不该有边界?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你遇到过哪些“奇葩”企业文化? (案例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