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拉印度人“填边境”:说白了就是这三大算盘! 以色列突然宣布要引进好几千印度人,还说人家是“犹太后裔”,听着挺唬人,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场明明白白的“实用主义操作”,里子面子都算得门儿清。 首先,北部边境没人守了,急需“填空”。跟黎巴嫩打了这么久,当地好几万人吓得跑光了,边境地区空得慌。没人住的地盘容易出乱子,以色列总不能一直派军队盯着吧?所以干脆找些人来定居,这些印度移民直接安在北部加利利地区,相当于“常驻居民+潜在守护者”,既省钱又长效,比驻军还靠谱。 其次,“认祖归宗”就是块遮羞布。打着“寻找圣经里的玛拿西支派后裔”的旗号,听着多神圣,其实就是让移民计划名正言顺。对内能讨好宗教势力,稳固总理的支持率;对外也说得过去,总比直接说“我要招人守边境”好听多了,毕竟面子工程在哪儿都得做。 最后,是想跟印度绑得更紧。印度是以色列的大客户,又是战略伙伴,平时军火、技术合作少不了。拉印度人来移民,相当于在以色列内部安了“亲印纽带”,以后两国不管是做生意还是在国际上互相帮衬,都更方便。说白了就是用人口绑定关系,让合作更牢不可破。 总结下来,以色列这波操作哪儿是“认亲”啊,就是“找人守边境+巩固盟友+稳住内政”的三重套路。这些印度移民看着是“回归故土”,其实更像是地缘博弈里的棋子,至于以后日子过得怎么样,恐怕还得看以色列的“需要”能不能一直持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