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标准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随着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突破5.15亿,文化娱乐、数据盗用、互联网服务、权属纠纷等知识产权问题日益凸显,AI生成内容的权属认定、算法专利的判定边界、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合规成本高等问题,制约企业创新效率,也给产业健康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为应对挑战,国内首部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产权标准《生成式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指南》(T/CECC42—2025)于2025年10月发布并实施,填补了国内生成式人工智能知识产权领域的制度空白。

“本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正从规则滞后走向规则完善,从被动应对风险走向体系化治理。唯有实现技术发展与法律治理协同并进,人工智能产业才能在健康的轨道上行稳致远。”作为该标准的核心起草人,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公司法律事务部主任钱钧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标准围绕技术开发、应用与合规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明确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要求,构建了涵盖著作权、专利、标识和商业秘密四大领域的获取、应用与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应对了责任权属模糊、算法专利判定复杂等行业痛点。”

钱钧说,凭借深厚的专业智慧,为构建AI产业规范化发展的法治屏障,聚焦在数据安全与知识产权合规等前沿科技法律领域的起草团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2024年9月,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崛起但知识产权规范尚不完善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指南》团体标准正式立项,并攻克多项关键难题,确保标准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他表示,尤为关键的是,其就框架结构及核心条款提出的多项重要修改建议均被起草组采纳,有效避免了专业术语的歧义,显著提升标准的准确性与适用性。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因“运营管理”一词在专利领域可能引发歧义,起草组将标准名称优化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指南》,显著提升文本的严谨性。针对草案中存在的结构设计、AI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的特殊性、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的平衡,以及国际视角与本土实践的融合等关键问题,结合实务经验提出的系统性意见被充分采纳,有效提升标准的规范性与实用性。

在谈及该标准的意义时,钱钧指出,这不仅是一部行业规则,更是AI生态中各参与方的“行为指南针”。大模型开发者可依据本指南系统梳理数据合规、专利保护及商业秘密管理的关键环节,从源头上防范侵权风险;服务提供者则可据此建立模型审查与投诉处理机制,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衡;使用者则可在使用前完成信息核验,并在使用过程中合理留存记录,明确责任与合规边界。

据了解,钱钧长期为多家科技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并主导多项企业合规与知识产权治理项目。此次参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指南》制定,是其将丰富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化成果的重要体现。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不能脱离法律底线,标准化治理的核心在于平衡创新自由与权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