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莫迪要砸100亿美元,豪言7年后跟中美平起平坐,堂堂正正上桌吃饭   印度

莫迪要砸100亿美元,豪言7年后跟中美平起平坐,堂堂正正上桌吃饭   印度这回,真敢想,也真敢赌,总理莫迪亲自站台,放出豪言:7年之内,印度要在半导体领域跟中国、美国平起平坐,坐到全球科技的头桌上去。   莫迪的“芯梦想”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2021年,他就启动了“半导体印度”计划,喊出要打造全球芯片新高地的口号。   政策上,政府给得毫不手软,项目成本最高70%的现金补贴,直接拿钱砸出吸引力;合作上,塔塔、力积电、美光、瑞萨这些大牌企业陆续登场,试图用国际经验带动本土产业。   印度不是没有野心,也不是没人来“站台”,目前已经批准10个半导体项目,总投资达183亿美元,遍布6个邦。   第一批“印度制造”的芯片预计2025年底下线,工艺是28纳米,月产能5万片,这意味着印度终于要从“芯片荒漠”迈进“芯片试验田”。   但问题来了,全球顶级芯片厂商早在冲刺2纳米工艺,印度才刚摸到28纳米的门槛,这不仅是时间差,更是技术力的鸿沟,说得直白点,别人已经在用钢刀削苹果,你才刚拿起磨剪子的石头。   印度政府的算盘打得响,但现实却不太买账,台积电直接拒绝了印度的建厂邀约,富士康和维丹塔搞了个195亿美元的合资项目,说散就散。   就连阿达尼集团和以色列Tower半导体的合作也在中途夭折。几大项目接连“翻车”,暴露出的不是资金问题,而是生态不成熟。   印度的半导体产业链像是一栋还没打好地基的高楼,楼层越高,风险越大。芯片制造对水、电、气、物流的要求极高,但印度的基础设施远远跟不上;   人才方面,虽然工程师遍地走,但能做光刻、封装、材料的高级技术人才却少得可怜,政府提出要培养8.5万名半导体工程师,可这不是培训班上几节课就能“毕业”的事。   100亿美元砸下去,够不够撑起一个芯片梦?   说到底,半导体不是砸钱就能砸出来的行业,一个成熟的芯片产业,需要的不只是资本和政策,更是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完整的产业生态。   100亿美元,在芯片这条赛道上,可能连个热身都不够,举个例子,英特尔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就超过150亿美元;韩国三星、美国台积电的单个先进制程工厂投资都在200亿美元以上。   印度这次的100亿,更多像是一个“启动资金”,能不能把这个引擎发动起来,关键还是得看后劲。   芯片产业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拼的是耐力、资源整合能力、人才储备和政府执行力度,目前看,印度确实有“起跑”的气势,但路长且难,前方布满坑洼。   莫迪不是只想造芯片,他想要的是“话语权”,在全球供应链高度敏感的今天,芯片不仅是技术,更是战略资源。   谁掌握芯片,谁就掌控了未来的数字命脉,印度想要从制造业“打工仔”升级为高科技“掌舵人”,芯片产业就是最关键的突破口。   而且,这场豪赌背后还有更深的国家焦虑,过去几十年,印度一直被认为是“IT软件大国”,但硬件制造始终是软肋。   在中美科技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印度不想再当局外人,莫迪的算盘很清楚:只要芯片搞起来,不管技术差距多大,至少能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中占个座位,不再被边缘化。   印度有市场,有人口红利,有政策支持,甚至还有国际盟友,但这些都只是条件,真正决定一场产业能否成型的,是系统性的能力。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人才培养,从技术引进到本土转化,每一环都不能掉链子。而现在看来,印度在这些方面还远未准备好。   更现实的问题是,全球半导体格局早已定型,中美是绝对主角,日韩是深度玩家,欧洲是技术支撑。印度想在这个高度封闭的游戏里插一脚,难度不亚于从零造出一台火箭。   更别说,在全球地缘政治动荡加剧、供应链博弈加深的背景下,每一个芯片项目的落地,都牵一发而动全身。   莫迪的100亿美元砸下去,像是一记响亮的锣声,响亮归响亮,但能不能敲出节奏,还得看印度接下来的每一步。   要想“堂堂正正上桌吃饭”,靠的不仅是胆子和口号,更是能不能做出真正能上桌的菜,芯片这道菜,一不小心就会炒糊。   印度这场高科技豪赌,究竟是破局的起点,还是又一次“画饼充饥”?7年之后,答案才会揭晓。 信息来源:含该国首座化合物半导体商业晶圆厂,印度再批准四个半导体项目——it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