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的超级大脑有多厉害呢?曾经和他一起工作过的杜祥琬院士在一次采访时说:“有一次,我们和于敏在看核装置物理量的纸带,于敏突然就说这个量错了,这个得求助于华东计算所的同志们。 当时房间里一下子静了下来。桌上堆着好几卷纸带,密密麻麻的数字像蚂蚁一样排得整整齐齐,那是晶体管计算机刚打出来的核装置模拟数据,记录着不同时刻的速度、压力和坐标这些关键物理量。我们几个人盯着纸带看了快俩小时,眼睛都花了,也没看出半点问题。计算机是当时最先进的设备,由好几个大柜子组成,占了半间屋子,大家都觉得它算出来的结果不会出错。 杜祥琬当时忍不住问,哪组数据有问题。于敏指着纸带中间一段,说这里的加速度变化和压力曲线对不上,不符合能量守恒的规律。我们赶紧围过去,把那段数据反复核对,又翻出之前的理论计算手册比对,物理参数没错,方程也没带错,就连编程的同事也过来检查了程序逻辑,指令都是对的。有人小声嘀咕,会不会是于敏看走眼了,毕竟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人脑快太多。 于敏没争,只是把那段纸带折了个角,说再算一遍这部分,或者让华东计算所的同志用他们的设备复核。我们知道他的脾气,不做没把握的判断,当即就给上海的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发了电报。那时候华东计算所是南方的计算机研究基地,经常承担军工配套的计算任务,设备和技术人员都很过硬。 等了两天,华东计算所的回电来了,说他们按我们给的参数重新计算,确实发现数据异常。那边的工程师还说,他们先查了程序,没问题,又拆开计算机检查硬件,最后在一个计算模块里找到了问题 —— 有个电阻的参数飘了,导致加法运算时出现了微小偏差,累积起来就让物理量的变化趋势变了形。 我们赶紧按照华东计算所的提示检查自己的计算机,果然在同一个位置找到了故障。换好电阻重新计算后,纸带打出的数据和于敏说的理论预期完全吻合。当时负责计算机维护的同志直拍大腿,说这要是没发现,后面的试验模拟全得走弯路,说不定要白费几个月的功夫。 杜祥琬后来才想明白,于敏不是靠死记硬背数据,而是把核装置的物理规律刻在了脑子里。那些数字在他眼里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只要有一个量偏离了物理逻辑,他立刻就能察觉。之前也有过类似的事,一次计算机算出的中子增殖速度不对劲,大家查了半天没头绪,于敏看了纸带就说可能是晶体管坏了,最后还真在加法器里找到个损坏的元件。 那天晚上,大家围着篝火吃饭,有人问于敏怎么能做到的。于敏扒了口饭,说哪有什么诀窍,就是把基础理论吃透,再结合实际数据多琢磨。他说物理规律是死的,数据再复杂也得跟着规律走,不合规律的地方肯定有问题。 后来我们每次看纸带,都会下意识地对照物理逻辑,可再也没人能像于敏那样一眼就找出问题。华东计算所的工程师后来听说了这事,特意给我们寄了份他们的设备维护手册,还附了张纸条,说从没见过靠物理概念定位计算机硬件故障的,于敏先生的功底太扎实了。 那件事之后,大家对于敏更信服了。不管多复杂的纸带,只要他过目,大家心里就有底。有人开玩笑说,于敏的大脑比计算机还可靠,计算机可能出故障,但他的物理直觉不会错。其实我们都知道,那不是直觉,是几十年理论研究和实践积累出的真本事,是别人学不来的 “超级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