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冲进山姆和盒马,根本不是去买菜,而是去“挖宝”——酸奶冷柜就是重灾区。玻璃门一拉开,左手山姆右手盒马,包装一个赛一个小清新,名字也起得仙气飘飘,什么“原味优酪”“生牛乳发酵”“0蔗糖轻负担”,看着像俩品牌较劲,结果有人把杯底厂家一翻——哎呦喂,同一个地址、同一条生产线,连配料表都长的一模一样。 其实代工厂模式在食品圈早就不是秘密,说穿了就是“中央厨房”逻辑:品牌出配方、定标准,工厂出设备、出人工,一条流水线像地铁高峰,先灌A品牌再灌B品牌,只要清洗达标、参数对齐,谁也没规定不能“一奶两嫁”。山姆和盒马选中的这家工厂,地处黄金奶源带,发酵罐比三层楼还高,日产能几十万杯,光菌种室就分十几间,人家专业就是“代工中的战斗机”,接国际连锁都不眨眼,给俩零售品牌做贴牌,只能算小菜一碟。只是消费者平时懒得看生产许可证编号,才以为“谁的品牌谁自己养牛”。 山姆大包装、大箱体、大物流,冷链车一跑就是跨省,成本自然抬一截;盒马靠城市前置仓,短途直配,损耗低,售价就能往下压。再加上会员制和非会员制的玩法不同,促销节点不一样,同厂同款不同价,在零售圈就像“同一件衣服百货商场和电商平台不同价”一样平常。 有人灵机一动,把这场风波玩成“省钱攻略”:先翻配料表,只要生牛乳≥90%、菌种相同、蛋白质≥2.9克/百克,就闭眼选便宜那款;包装控则坚持“多花五块买个颜值”,反正拍照发小红书更出片。一时间,超市冷柜秒变大型实验区,大爷大妈举着手机对比条形码,年轻情侣现场盲测,喝一口山姆喝一口盒马,猜错的人请晚饭,酸奶没多花一分钱,倒先赚了一顿火锅。 事件火上浇油之际,两家店的促销员也入戏。山姆小哥在货架插牌:“同款品质,我们更大杯,一次吃到爽!”盒马小姐姐立刻贴条:“同样工厂,我们更便宜,省下的钱还能买半盒车厘子!”围观群众笑到扶墙:原来“商战”可以这么接地气,不需要公关稿,只需一张黄色价签。还有人把两家购物车并排放拍照,配文“今天让酸奶厂老板看看谁才是真顶流”,点赞瞬间过万,硬生生把“代工厂”三个字炒成流量密码。 很多人以为不同品牌就该不同生产线,其实超市里七成以上的酸奶、面包、坚果、牛排,都出自共享工厂,只要标准定得细,检测卡得严,同一条流水线也能跑出“千面英雄”。真正该盯的不是“谁代工的”,而是“代得合不合格”:蛋白质含量达不达标、菌群活不活跃、冷链有没有断链、添加剂有没有偷偷多放一克。把这些硬指标看明白,再比价格才心里踏实,否则光纠结“壳子贵不贵”,很容易错过真正的好产品。 事件发酵几天,冷柜里的酸奶销量不降反升,因为大家跑去“验证”同款,顺手又拎了牛排、麻薯、瑞士卷,代购圈里甚至冒出新鲜口号:“帮看代工厂,顺路拼车马费。”原本简单的购物行为,愣是升级成一场全民互动游戏。 下次再看到“惊!俩大牌同源”这种标题,先别急着愤怒,翻杯底、查标准、比价格,三步走完再决定买不买。毕竟,钱包是自己的,奶是共享的,省下五块钱还能加份水果小料,何乐而不为?至于品牌嘛,他们卷他们的,我们喝我们的,只要奶香依旧、钱包不瘪,流水线爱给谁灌给谁灌,反正最后打嗝儿的满足感和拍照发圈的仪式感,都是咱消费者实打实赚到手的快乐。来源:经视直播山姆酸奶杯 盒马牛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