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38年,徐州会战。与日军作战中,他被一枪打穿了胸口,身上的衣服都被打湿了,裤

1938年,徐州会战。与日军作战中,他被一枪打穿了胸口,身上的衣服都被打湿了,裤子也被打烂了,脚上穿着一双草鞋,斜靠在他为之流血牺牲的大地之上,这一幕,成为了国人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抵御外侮的缩影。 没人知道,这个倒在徐州战场的年轻人,名叫陈二娃,来自四川隆昌一个偏远山村。 家里只有一间土坯房,老娘眼睛不好,妻子刚生下娃娃没满百天。1937年冬天,村口的征兵锣敲响时,他正蹲在田埂上给麦苗浇水。 保长念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放下水桶就回了家,老娘颤巍巍地给他缝补旧棉袄,妻子连夜纳了两双布鞋,可他临走时只揣了半袋干粮,脚上还是穿惯了的草鞋——他知道,布鞋要留给老娘和娃娃过冬。 出发前,他抱着襁褓里的孩子,粗糙的手不敢碰娃娇嫩的脸蛋,只低声说:“等爹打跑了小鬼子,就回来给你挣糖吃。”谁也没想到,这竟是父子俩最后的告别。 从四川到徐州,千里路程,他和同乡的兄弟们走了整整四十天,草鞋磨破了三双,脚底的血泡破了又结,饿了就啃一口硬邦邦的红薯干,渴了就喝路边的溪水。 有人受不了苦想逃,他攥着对方的胳膊吼:“咱家乡要是被鬼子占了,老娘和娃都活不成!这点苦算个啥?” 到达徐州时,战场已经打得热火朝天。他被编入川军第22集团军,手里的步枪还是老式的“汉阳造”,子弹少得可怜,每人只配发五发。 战友们大多和他一样,穿的是单衣,裹着破旧的棉被,连钢盔都没有。可没人抱怨,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小鬼子都打到家门口了,哪能让他们肆意糟蹋? 1938年3月,滕县保卫战打响,他所在的连队奉命死守城外的小高地。日军的飞机大炮疯狂轰炸,阵地被夷为平地,泥土里混着弹片和鲜血。 他趴在战壕里,听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守住阵地,不能让鬼子过去。日军发起冲锋时,他端着步枪疯狂射击,打完最后一发子弹,就抄起身边的大刀,跟着连长冲了上去。 白刃战中,他砍倒了两个鬼子,自己的胳膊也被刺刀划开一道深深的口子,鲜血顺着胳膊流到手上,握刀的力气都快没了。 可他没退,咬着牙继续拼杀。就在这时,一颗子弹呼啸而来,直接打穿了他的胸口。他只觉得胸口一热,眼前一黑,踉跄着后退几步,最终斜靠在地上。 身下的泥土被鲜血浸透,他能感觉到生命在一点点流逝。恍惚中,他好像看到了老娘在村口眺望,看到了妻子抱着娃娃朝他笑。 他想抬手摸摸胸口,那里揣着妻子写的字条,上面只有一句话:“活着回来。”可他动不了了,只能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朝着家乡的方向,无声地呢喃:“娘,媳妇,娃……对不起了。” 他不知道,就在他倒下的同时,阵地上还有无数像他一样的普通士兵,正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 有的士兵被炸断了腿,还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有的士兵被烧伤了脸,依然死守着阵地不放。他们没有先进的装备,没有充足的补给,有的只是一颗保家卫国的决心。 后世有人说,川军是“杂牌军”,装备差、战斗力弱。可那些人忘了,就是这些穿着草鞋、扛着旧枪的川军将士,在徐州会战中付出了十多万人的伤亡,用最简陋的武器,阻挡了装备精良的日军西进的步伐。 他们不是天生的战士,只是一群被逼到绝境的普通人,为了守护家园,选择了用生命去战斗。 战争的残酷,从来不是史书上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像陈二娃这样的家庭,永远失去了丈夫、儿子、父亲。 他们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事迹,甚至连名字都可能被遗忘,但正是这千千万万个“陈二娃”,用不屈的意志,撑起了民族的脊梁。如今的我们,能在和平年代安稳生活,正是因为他们当年的浴血奋战。 这样的民族英雄,不该被遗忘。他们的牺牲,不是为了让后人铭记他们的名字,而是为了让我们懂得珍惜和平,坚守民族的骨气。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

大禹
大禹 2
2025-11-20 17:09
英雄从未远去,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