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拉夫罗夫消失了整整十五天。11月9日,他突然露面,接受俄新社专访,抛出一句话:我

拉夫罗夫消失了整整十五天。11月9日,他突然露面,接受俄新社专访,抛出一句话:我已准备好会见美国国务卿鲁比奥。 这句话表面是说给美国人听的,实际上是说给克里姆林宫里那些盯着他位置的人听的。 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候?因为外面的传言已经压不住了。都说这位干了二十年的外交老臣失了宠,说普京不再信任他。这些传言不是凭空来的。 十月底,拉夫罗夫缺席了普京亲自主持的联邦安全会议。按照惯例,这种会议他必须参加。紧接着,十一月初公布的南非G20峰会代表团名单里,又没有他的名字。这本来是他的分内工作。更蹊跷的是,从10月25日到11月8日,俄罗斯外交部没有发布任何关于拉夫罗夫行程的消息。这一连串异常,不能不让人多想。 整件事的导火索是十月中旬那场夭折的“特朗普-普京峰会”。拉夫罗夫原本是这次会谈的主要推动者。他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通了电话,商讨峰会细节。谁知通话后,美方直接取消了会谈安排。英国《金融时报》十月底援引知情人士话说,正是这次通话让华盛顿打了退堂鼓。你想,这么重要的外交活动搞砸了,普京能高兴吗? 克里姆林宫的反应很快。11月7日,发言人佩斯科夫出面否认,说这些报道“完全失实”,拉夫罗夫与普京之间“不存在紧张关系”。当记者追问拉夫罗夫是否会留任时,佩斯科夫回答“当然会”。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说得更直白,她称这些传闻是西方对俄“混合战争”的一部分,目的就是制造混乱。 但这些表态你得反过来听。在俄罗斯政治中,越是高调否认,越说明事情确实引起了风波。不过另一方面,拉夫罗夫从2004年起就担任外长,在位超过二十年。他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在普京的体系里,忠诚和稳定比什么都重要。就算外交受挫,通常也是内部调整,很少直接换将。 那么拉夫罗夫现在的真实处境如何?看他11月9日接受俄新社采访时的表态就很清楚。他承认俄美对话仍在继续,但进展比预期慢。他说他和鲁比奥都认识到保持定期沟通的必要性,已准备好进行面对面会谈。在核军控问题上,他透露美方已通知莫斯科,正在研究俄方提出的建议,即2026年2月《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到期后继续维持其约束力。 仔细品品这些话。他在向三个方向传递信息:对美国人说,我们愿意谈;对普京说,我还在掌控重要渠道;对政敌说,看,关键谈判还是我在负责。 但拉夫罗夫也划出了明确红线。他强调任何乌克兰和平方案都必须考虑俄罗斯利益。他毫不退让地表示,克里米亚问题“已经最终解决”。意思是谈判可以,但想让我们在核心利益上让步?不可能。 这种强硬姿态,正是拉夫罗夫能在俄罗斯政坛立足二十年的根本。他不是靠灵活应变,而是靠精准执行普京的意志。在这个体系里,忠诚远比能力重要。 当前美俄关系处于微妙阶段。特朗普政府表现出对话意愿,但动作比俄方期待的要慢。双方矛盾点很多,从乌克兰问题到核军控,再到欧洲计划动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援助乌克兰。拉夫罗夫已明确警告,如果资产被没收,俄罗斯“必将报复”。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拉夫罗夫真的失宠了吗?事情没那么简单。在俄罗斯政治中,判断一个官员的地位,不光要看他在公开场合露面的次数,更要看他是否还掌握着关键谈判渠道。拉夫罗夫现在明显还握着对美关系的方向盘,这就是他价值的证明。 不过他确实面临压力。如果美俄关系迟迟没有突破,如果普京交给他的任务一直完不成,那他的位置就会越来越尴尬。毕竟在政治这个圈子里,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不管你已经干了多少年。 拉夫罗夫这次亮相,实际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他既要应对西方压力,又要应付克里姆林宫内部暗流。每个举动,每句话,都在多方势力间寻求平衡。接下来他会很忙,对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来说,这不光是能力的考验,更是体力的挑战。 政治就是这么回事。今天你还站在舞台中央,明天可能就靠边站了。拉夫罗夫比谁都懂这个道理。他现在做的,就是用积累了二十多年的政治本钱,在这场权力游戏里再多走几步。至于能走多远,既要看他的本事,也要看运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