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只是生怕中日干起来,把他当成日本同盟。赶紧和日本划清界限,撇清关系。 韩联社17日抛出了一则引发东亚局势关注的消息,多名韩日政府官员通过这家媒体披露了一个关键决定。韩国海军在这件事上没有丝毫拖泥带水,直接向日本海上自卫队传递了通知,原定本月举行的韩日联合演习彻底被叫停。 这事儿表面看只是韩日两国军事合作的一次临时调整,似乎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但往深了扒就能发现,韩国这波操作藏着的心思相当缜密。 韩国之所以这么干,说白了就是怕中日两国真出现摩擦的时候,自己被外界强行归到日本同盟的阵营里,到时候就算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所以才急着跟日本拉开距离,把这段容易引人误解的关系往回拽一拽。 韩国心里比谁都清楚,中日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分量摆在那儿,这两个大国要是真有什么动静,整个东亚的局势都得跟着震动。 韩国刚好处在这个震动圈的正中心,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稍微站错一步就可能引火烧身。 尤其是最近这段时间,中日之间的互动多了不少敏感点,从东海海域的权益争议到台海局势的风吹草动,每一个点都像紧绷的弦,牵动着整个地区的神经。 日本那边的动作更是让韩国不能不警惕,这段时间日本一直紧紧跟着美国的节奏,在亚太地区频频搞联合军演,还多次跟美国发表针对地区局势的联合声明,字里行间都透着要跟中国掰手腕的意思。 日本这种高调的姿态,自然引来了中方的高度警惕,这一点韩国看得明明白白,甚至比局外人更清楚其中的利害。 韩国很清楚自己的处境,要是这会儿还跟日本黏黏糊糊按原计划搞联合演习,国际社会的解读肯定好不了。外界必然会觉得韩国是铁了心要跟日本抱团,要加入美国、日本组成的针对中国的小圈子。 这种解读一旦形成,对韩国来说就是天大的麻烦,毕竟中国是韩国绕不开的重要合作伙伴,中韩关系要是因为这事儿出了岔子,韩国的损失根本没法估量。 中韩之间的经济联系早就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不是说切割就能切割的。根据2024年的统计数据,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了3280.8亿美元,同比还增长了5.6%。 中国已经连续21年稳居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的位置,而韩国则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同时还是中国的第一大进口国。 单看这个数据就能明白,中韩经贸合作早就成了韩国经济的“压舱石”,一旦这块石头不稳,韩国经济就得晃悠。 韩国的支柱产业更是离不开中国市场,半导体、汽车、高端制造这些领域,每一个都跟中国市场深度绑定。 就拿韩国最引以为傲的半导体产业来说,三星、SK海力士这些巨头企业,中国市场占了它们全球营收的三成以上。 更关键的是,韩国芯片产业的供应链也高度依赖中国,稀土等关键矿产的供应几乎全靠中国市场支撑。 韩国心里门儿清,要是因为跟日本走得太近得罪了中国,中国市场一旦有什么波动,韩国半导体企业的业绩就得直线下滑,甚至可能引发整个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除了经济层面的硬利益,中韩在文化、人文交流等软实力领域的联系也相当紧密。 每年去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能达到数百万之多,这些游客带来的消费直接拉动了韩国旅游、餐饮、零售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反过来,韩国的韩剧、综艺、K-pop等文化产品也靠着中国市场吸粉无数,形成了庞大的文化产业收益。 这些实打实的利益摆在这里,韩国可不想因为一场跟日本的联合演习就全给丢了,这笔账韩国算得比谁都清楚。 国内民意的压力更是韩国不能不考虑的关键因素。韩国民众对日本的态度一直很复杂,历史上的殖民统治、慰安妇问题、独岛争议,这些事儿没一件是能轻易翻篇的,每次提起来都能引发韩国民众的强烈情绪。 之前尹锡悦政府为了跟美国、日本抱团,在历史问题上对日本步步退让,不仅认可了日本海上自卫队舰艇挂“旭日旗”的行为,还跟日本搞了好几次联合军演,结果直接引爆了国内民意。 不少韩国民众走上街头抗议,尹锡悦的支持率也因此跌到了谷底,执政根基都跟着动摇。 李在明刚上台没多久,还在忙着巩固自己的执政基础,自然不会重蹈尹锡悦的覆辙。 李在明担任总统之前,就多次批评尹锡悦与日本友好的做法是“屈辱外交”,在历史问题和核污染水排海问题上更是多次抨击日本。他心里清楚,要是因为跟日本的一场演习得罪了国内民众,不仅自己的执政根基会动摇,之前想修复中韩关系的努力也会付诸东流。 所以暂停跟日本的联合演习,对李在明政府来说也是稳定国内民意的一步好棋,既不得罪民众,又能给中方释放善意,可谓一举两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