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突然提出了新的筹资方案和时限,面向所有成员国。 先把账本摆出来:据金融时报报道,乌克兰未来两年作战与维持所需预计为1357亿欧元,相关资金要在2026年4月前到位。这不是口头框架,是明确的时间表与额度。 选项也写明了。据路透社援引的一封信,方案包括三条路:各国直接拨款;由欧盟出面借款、提供有限追索权贷款;把贷款和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产生的收益或余额挂钩。布鲁塞尔方面称,这些都是过渡性安排,目标是在2028年下一轮长期预算生效前顶上缺口。 阻力点同样具体。比利时掌管大量俄方资产,连同匈牙利、斯洛伐克,都反对把这些资产作为抵押。金融机构的合规和法律团队对风险评估趋严,担心后续诉讼和资产追索。 时间轴继续往前推。欧盟希望在2026年年中开始支付款项,这意味着2025年就得定机制、定额度、定责任分摊。若走联合借款,内部还要对额度上限、担保安排、利息分摊达成一致。参考2020年抗疫恢复工具的经验,程序并不轻松。 战场消耗的数据在往上走。2023年巴赫穆特被俄方控制,2024年2月阿夫季夫卡失守,2024年5月俄军又在哈尔科夫州发起推进。前线报告显示,无人机、炮弹和地面工事材料需求持续攀升,资金缺口不仅是工资与养老金,也覆盖弹药、维修与能源。 弹药生产这块,欧盟在2023年提出一年内提供100万发155毫米炮弹,实际交付未达目标。据多方公开信息,欧洲军工产能正在扩产,目标在2025年底提升到年产约200万发的水平;同时,捷克牵头的全球弹药采购计划已启动,首批订单为数十万发,分批到货。 大西洋另一侧的支援也影响节奏。美国在2024年4月通过了约610亿美元的支持包,但2025年之后的不确定性仍在。欧洲如今的方案,明显是在为2025—2026年“不断供”预做安排,避免前线出现弹药与维修资金断档。 另一边,俄罗斯的供给能力没有掉线。据俄方公开预算数据与多家机构评估,2024年国防相关支出占比抬升,军工厂加班加点进行坦克翻修、炮弹装配与无人机产线扩充。前线推进速度不快,但持续有口袋推进和据点蚕食。 说回“放血”的提法。欧洲自2022年以来调整能源结构,天然气库存与价格在2023—2024年趋稳,制造业仍承压,但财政空间并未崩塌。真正在耗的是工业扩产周期与财政协调效率,这两项决定了钱能不能及时变成可用的装备与工事。 把俄资收益拿来背贷款,看似顺手,但法律不确定性高。若未来出现仲裁或反制,银行、清算机构、托管行都要面对连环风险。这也是比利时等国态度审慎的原因,因为资产主要托管在它们的机构手里。 从现在的文件看,欧洲面临的是清晰三选一:掏现、举债、用俄资收益做垫底,或者几项组合。无论走哪条路,都要在2026年4月前落到可执行的合同与支付计划上,否则前线的缺口会以天为单位扩大。 战场与工业此刻绑在一起。乌军需要稳定的炮弹、无人机、工程物资与维修保障;欧洲需要可持续的筹资机制与产线交付节拍;俄军在前线维持压力、在后方维持产能。任何一侧掉链子,地面控制线就会变化。 终点不在口号里,而在账本与交付表上。把钱凑齐,把产线拉满,把运输与维修跟上,这才是接下来两年的关键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