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62年,李敏生下一个儿子,毛主席去医院看望时,她趁机提出请毛主席给小外孙起名

1962年,李敏生下一个儿子,毛主席去医院看望时,她趁机提出请毛主席给小外孙起名字,并转述了公公的要求说起李敏,她1936年出生在陕北保安县窑洞,原名毛娇娇,爹是毛主席,妈是贺子珍。那时候条件苦,孩子落地没多久就跟着妈去了苏联,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长大,学俄语,过集体生活。1947年才11岁坐火车 李敏出生于陕西保安县一处窑洞,当时陕北地区正值革命根据地建设初期,生活条件极为简陋。她是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女儿,原名毛娇娇。作为革命家庭的后代,她从小就面临颠沛流离的命运。出生不久,由于战乱和母亲健康原因,她随贺子珍前往苏联避难。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她与其他革命后代一同接受教育,学习俄语,参与集体活动。这段经历让她养成独立习惯,同时也让她远离父亲长达数年。直到1947年,她11岁时才乘火车返回祖国,先在哈尔滨育英学校安置,后转入北京女附中继续学业。 李敏初中时认识同学孔令华,两人通过日常交往逐步建立感情。孔令华父亲孔从洲,早年加入西北军,1924年入杨虎城部,从士兵逐步升至团长,参与北伐战争。1936年西安事变时,他任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负责关键行动,后起义加入革命队伍,1955年获中将军衔。李敏将此事告知父亲毛主席,后者询问对方家庭背景后表示同意。毛主席一贯不干涉子女婚姻,任由他们自主选择。李敏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就读教育专业,孔令华则在北京航空学院学习机械相关课程。两人大学期间保持联络,通过书信和偶尔见面维系关系。1959年,他们决定结婚,婚礼在中南海丰泽园举行,规模简单,仅几桌客人。毛主席从个人积蓄中取出400元作为礼物,并强调子女需自立生活。这段婚姻建立在相互了解基础上,体现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朴实追求。 婚后,李敏夫妇在中南海居住,生活稳定有序。孔令华为人稳重本分,从事技术工作,李敏则处理文职事务。他们工作学习两不误,很快计划生育子女。那时国家提倡计划生育,但家庭添丁仍被视为喜事。孔从洲作为长辈,也对孙辈降临充满期待。他革命资历深厚,对传承重视有加。结婚几年后,李敏怀孕,家中氛围随之活跃。1962年10月27日,她在北京医院产下男婴,日期接近十月革命纪念日,家人视之为有意义的事。毛主席获知母子平安,称自己虚岁70岁,当外公了。他当晚电话询问情况,几天后抽空前往医院探望。李敏借此机会,转述公公孔从洲的命名要求。孔从洲希望名字融入马克思或列宁元素,避免传统自然意象,要通俗易记。毛主席原本不愿插手,但考虑条件后,定名“继宁”,继为继承,宁取自列宁,寓意继承事业,也寄托安宁愿望。这个名字契合时代特征,便于日常使用。 孔从洲对马列主义重视,认为此名能让孙子牢记根源。毛主席命名时强调,孩子不仅是外孙,还需为国家出力。李敏同意,觉得名字既有份量又接地气。婴儿户籍登记为孔继宁,从小接受严格教育。毛主席多次叮嘱不能借助关系谋生。1963年,全家移出中南海,住进普通楼房。李敏夫妇靠工资维持家计,处理日常琐事。孔继宁进入北京普通学校就读,走读制,成绩靠自身努力。他长大后考入南京国际关系学院,专修外语,从事翻译工作。毕业后参军几年,派驻巴基斯坦和英国使馆,担任助理武官,负责外交事务。退役后转入企业任职。2004年,他创办北京东方昆仑文化传播公司,任董事长,专注文化项目,组织展览宣传长征精神和井冈山道路,出版书籍举办讲座,将部分收入用于公益教育。公司虽小,但内容充实,吸引许多人参与红色主题活动。 妹妹孔东梅1972年出生,长大后从商,开办东润菊香书屋,收集红色资料,销售书籍开展活动。兄妹两人路径相似,低调从事工作。李敏晚年撰写回忆录,记载父亲教育子女自食其力的原则。孔令华1999年手术意外去世,李敏独自抚养子女,同时上班维持生计。孔从洲退休后在炮兵工程学院继续工作,指导后辈吃苦耐劳。整个家庭作风严谨,要求更高,避免偏差。孔继宁成家生子,子女上普通学校。他持续经营公司,在深圳开设分支机构,建立民族精神研究中心,组织毛主席诞辰纪念活动,邀请专家探讨旧理念在新时代应用。别人说他像外公,他称自己是普通人,做普通工作,但传承未丢。 孔继宁的事业选择,也受祖辈启发,专注文化传播。公司项目包括办展览、讲座,推动长征精神在当代应用。他还参与纪录片主持,分享家族回忆。孔东梅的书屋则整理红色文献,举办活动,吸引读者。整个家族强调自立,避免特殊化。这份家风源于毛主席的教育原则,影响几代人。